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轉化路徑,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國家林草局前不久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長江、黃河干流統一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成,各地基本建立覆蓋轄區內重點河流的跨區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跨流域重大引調水工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穩步推進,森林、草原、大氣、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生態環境要素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得到有益探索。
近年來,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取得諸多成績與亮點。生態保護補償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森林、草原等都納入補償范圍,生態環境要素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得以拓展,長江、黃河等30個跨省流域(河段)的24個?。ㄗ灾螀^、直轄市)簽訂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部分省內重點流域補償機制全覆蓋。例如,甘肅省2020年在祁連山地區沿黑河、石羊河流域的3市7縣(區)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到2024年推動8市(州)20縣(區)簽訂生態補償協議,補償資金總額達到3.35億元。又如,重慶市提出由市級財政補位各流域首尾端,同等參與區縣之間的補償和受償,形成閉環鏈條。同時,該市與四川省、湖北省簽訂長江流域補償機制協議,補償范圍進一步擴大,跨界流域治理得到系統性提升。
未來,持續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一方面應明確權責和補償標準,明確“誰污染誰治理,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確保生態產品供給地與受益地之間良性互動,讓保護者、貢獻者得實惠。推動跨區域合作,鼓勵相關地方部門之間自主協商,建立利益平衡、發展協調、產業共謀與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相結合的機制。探索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森林、草原、大氣等其他生態環境要素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等多元化方式,在此基礎上建立完善的監督和評估機制,確保補償機制落實效果,定期評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情況,及時調整和優化補償機制。
另一方面優化激勵約束政策,堅持結果導向,突出獎勵差異性。中央財政安排資金對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工作質效高的省給予獎勵。財政部要會同相關部門完善中央獎勵資金的使用范圍和方式,各地可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按規定用于與流域保護相關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治理修復、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加強補償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強化績效結果應用,對因落實保護治理責任不力、發生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等影響下游省的,中央財政可采取扣減資金等措施。(作者:崔玲玲 阿木爾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