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創立明朝后,為有效掌控基層,構思了一種以富民為主導的社會政治管理模式,旨在通過他們來間接管理廣大的民眾,減輕朝廷的直接管理負擔。
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在前代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了戶帖制度的完善,并最終發展出了更為精細的黃冊制度,以此作為構建這一社會秩序的重要數據支撐和統計基礎。
接下來,我將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直觀且系統地為大家闡述朱元璋是如何實現對基層的有效控制的。
圖片點擊可放大
洪武三年,朱元璋對大明全國人口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梳理。他下令為每位百姓發放戶帖,詳細記錄其姓名、年齡及居住地等信息。
這些戶帖一式兩份,一份存檔于戶部,另一份則交由百姓保管,以便官方與民間相互核對驗證,確保戶籍信息的準確無誤。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利用每十年一次的戶帖大修契機,對戶帖制度進行了深化與升級,推出了更為完善的黃冊制度。
黃冊的核心內容涵蓋戶籍、財產及職業三大方面。具體而言,它詳細記錄了每戶的籍貫(鄉貫)、戶主及家庭成員的姓名、年齡等基本信息。
尤為重要的是“丁口”部分,它精確統計了家庭中可承擔賦稅和徭役的成員數量,這對朝廷而言至關重要。
同時跟戶帖是一樣的,黃冊也是采用10年一編寫的戰略,每次編寫重點記錄人口的增減情況,如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等。同時,也會記錄財產的轉移和變化,如田地的買賣、房產的增減等。
黃冊編制完成后,并非僅停留于基層,而是被嚴格地一式四份上報至中央戶部及省、府、縣各級相關機構。在大明朝各級政府的政策決策過程中,黃冊作為關鍵的數據支撐和參考依據,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黃冊對于朱元璋控制基層來說,最大的重用則是它和里甲制度的結合,朱元璋借黃冊統計,實施里甲制,每110戶為一里,選10戶為里長,余為10甲。
里長、甲首輪役管理。此制與黃冊結合,強化了基層控制,為賦稅徭役征調提供依據,確保了明朝財政與勞役需求。
由于里長的選擇是以丁糧多寡為序,因而整個明朝的基層,在朱元璋的打造下,其實是圍繞著富戶進行。
然而朱元璋設想是美好的,但在古代時候信息傳遞不方便的時代,黃冊信息難以及時更新,以及無法根治下面官員的弄虛作假,到明朝中后期,黃冊逐漸流為一種形式。
同名微信公眾號【袁載譽讀明朝】,我正在打造明史愛好者的萬人社群,歡迎您回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