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率九萬北伐大軍班師途中,突然全身潰爛、七竅流血而死,暴亡柳河川,年僅40歲。朱元璋聽聞后痛哭流涕。
這位被朱元璋譽為"朕之長城"的猛將,死后僅十余年,其子常茂被流放至死,次子常升更因"謀反"罪名被誅。這段充滿血色的家族悲劇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權力密碼?
一、猝死謎團:名將之死的三重迷霧
常遇春的死亡堪稱明初第一懸案。據《明實錄》記載,他在柳河川"體若燔炭,譫語三日而亡",但民間流傳的版本更為驚悚——其皮膚下青筋如蛇蟲游走,潰爛處流出黑血,甚至出現"見人就咬"的瘋癲癥狀。這種詭異死狀引發三種猜測:
蒙古薩滿詛咒說
北伐期間,常遇春曾俘虜元廷薩滿,后者留下"常賊必七竅流血而亡"的詛咒。更蹊蹺的是,其死亡當日,居庸關外發現焚燒的人偶,咒文赫然繡著"常"字。這種充滿神秘色彩的說法,與蒙古人擅長巫蠱之術的記載相呼應。
卸甲風急癥說
柳河川地處塞北,晝夜溫差超過20℃。常遇春在酷暑中卸甲納涼,導致風寒入體引發敗血癥。醫學史研究表明,古代"卸甲風"實為急性感染性休克,與常遇春長期征戰積累的外傷感染密切相關。
政治謀殺暗喻說
野史《龍興慈記》記載,常遇春因妻藍氏悍妒,被朱元璋賜"妒婦湯"(其妻血肉所制),驚嚇過度引發癲癇。雖正史無載,但朱元璋對功臣家眷的控制欲可見一斑。
二、權力絞殺:從恩寵到清洗的二十年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表面給予極高哀榮——追封開平王、配享太廟,甚至讓畫師為其繪制穿龍袍的畫像。但這種禮遇下暗藏殺機:
1.長子常茂:跋扈將門的悲劇
洪武二十年(1387年),常茂隨岳父馮勝征討納哈出。在受降宴會上,他因誤解蒙古習俗,竟拔刀砍傷納哈出手臂,導致十萬降軍潰散。這一事件成為朱元璋清洗的突破口:
政治博弈:馮勝與常茂互相攻訐,朱元璋借機收繳馮勝兵權,將常茂流放廣西龍州。
死亡疑云:常茂在龍州"詐死"遁入山野,但朱元璋仍派大軍圍剿,直至確認其死亡才罷休。這種窮追不舍的態度,暴露了對常家的忌憚。
2.次子常升:藍玉案的犧牲品
常升的命運與妻舅藍玉緊緊綁定。作為藍玉外甥,他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被卷入藍玉謀反案:
羅織罪名:《逆臣錄》記載,下級軍官王城誣告常升"聚兵三山",但所謂"謀反證據"僅是一艘官船和少量役夫。這種牽強指控,實為朱元璋為朱允炆清除威脅的手段。
清洗邏輯:藍玉案誅殺1.5萬人,常升作為勛貴代表,其死亡標志著朱元璋對軍事集團的徹底瓦解。有趣的是,常升之子常繼祖竟被發配云南,這種"斬草不除根"的做法,反而為常家保留了一絲血脈。
三、帝王心術:朱元璋的權力加減法
常氏家族的悲劇,折射出朱元璋獨特的統治哲學:
恩威并施的平衡術
常遇春在世時,朱元璋將其女許配太子朱標,形成"聯姻-重用-監視"的閉環。這種既拉攏又防范的策略,在徐達、湯和等功臣家族同樣上演。
代際權力的切除術
朱標去世后,朱元璋的清洗邏輯發生質變。他不再容忍任何可能威脅朱允炆的力量,即使是常遇春這樣的"純臣"之后也不放過。藍玉案中,常升的死亡時間(洪武二十六年)與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洪武二十五年)高度重合,絕非巧合。
歷史書寫的篡改術
朱元璋刻意模糊常升的死亡細節,《明史》既記載其"坐藍玉黨誅死",又提到"建文末力戰浦子口"。這種矛盾記載,實為掩蓋其濫殺功臣的真相。
結語:血色黃昏中的將門悲歌
常遇春的暴亡,為常氏家族敲響了喪鐘。從采石磯的孤膽英雄到柳河川的離奇死亡,從常茂的流放至死到常升的含冤被誅,這個將門世家的命運,恰似元末明初那段血色歷史的縮影。
朱元璋用二十年時間,完成了從"共天下"到"家天下"的蛻變,而常氏家族的悲劇,不過是皇權祭壇上的又一柱犧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