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林
1911年生,四川南部縣人。
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
歷任紅軍班長、排長、副連長、中隊長、連長、副營長。
八路軍115師連長、作戰股長、營長,新四軍(1941年2月,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成新四軍三師)團參謀長、大隊長,蘇北軍區(1942年12月成立)副團長、宿遷縣總隊副總隊長、宿懷總隊副總隊長兼參謀長。
1945年3月任新四軍淮海軍分區新2團團長。
1945年10月,淮海軍分區改為華中軍區第六軍分區,任軍區下屬第四團團長。
1948年5月,吳大林任華中6分區副司令員。
1948年12月,任華東野戰軍12縱隊第34旅旅長。
1949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軍88師師長、同年4月參加渡江戰役,解放蕪湖后兼任蕪湖軍管會委員,后率部進軍上海。
1950年1月88師改隸26軍,11月入朝,為志愿軍第26軍88師師長。
1950年2月因在二次戰役中存在“右傾消極畏戰情緒”被撤職。(據有關資料二次戰役東部戰線沒有打好,88師師長政委一起被撤職。1951年2月撤消了第88師番號和建制。)不久從朝鮮回國。
1956年5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148師第一副師長兼參謀長。同年6月任遼寧錦州軍分區司令員,1960年8月離職。
1991年3月2日因病在成都軍區總醫院逝世,終年80歲。
1943年底新四軍三師三支隊營以上干部合影,此圖中應有吳大林(疑
一、抗戰初期及之前的任職情況
由于網上的資料錯訛較多,只能逐一甄別。吳大林出身紅四方面軍,應該是紅軍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組建紅軍總部時轉入的。所以網文凡是說吳大林在遵義會議時擔任朱德警衛員的說法是肯定錯誤的。至于吳大林是否擔任過朱德在紅軍總部(左路軍時期)的警衛連連長,目前缺乏直接的史料支持。按其紅軍時期簡歷中連長、副營長,而后編入115師的經歷,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網上流傳甚廣的一份《八路軍初期各部序列及營以上主官》中三四三旅688團三營教導員是吳大林,這應該是有誤的。即使吳大林擔任過這一職務,也應該是后期,紅軍改編時營團干部一般是降一級安排,同期擔任八路軍首任營長、教導員的絕大多數建國后授銜都是少將以上,不乏中將。從吳后續的職務安排看,也不存在首任的可能性。上述資料中吳大林的繼任者劉振國55年授的都是少將,當然這不是說吳的授銜低了,后文會詳細說授銜問題。
不過,吳大林在八路軍688團任職應該不會錯,從三四三旅到八路軍第五縱隊,再到新四軍三師,這支部隊的脈絡沿革是相當完整的。
688團首任團長陳錦繡烈士
二、抗戰時期關鍵一步的發展不夠理想
1942年12月,新四軍三師決定將十旅全部和七旅部分主力部隊實行地方化,二十九團和二十一團一營與地方武裝合編為四個支隊,每個支隊轄三個小團,每團300-500人不等。汪洋、張竭誠、吳大林均是此時走上團長的領導崗位,小團團長應對應吳簡歷中大隊長職務。
不過張竭誠很快成長為支隊一級干部,吳大林的發展則不夠理想。抗戰的后期,吳大林不僅沒有在主力部隊中繼續升遷,反而到了更地方化的宿懷總隊擔任副總隊長,總隊和縣獨立團編制大同小異,人數雖然比之前的小團多,但畢竟是更地方化的非主力部隊。在抗戰中未能成為主力團團長,成為吳大林履歷中的重大敗筆,也部分說明了其指揮作戰的能力較為一般。
放水養魚是黃克誠師長在蘇北根據地的重要舉措和重大貢獻,新四軍三師在挺進東北時兵強馬壯,共計四個旅、12個主力團,外加3個特務團,3.5萬人馬。三師的一批優秀戰將也在這一過程中脫穎而出,個別進步不大的干部只能是能力問題了。
新四軍三師獨立旅三支隊領導合影(左一張竭誠)
三、解放戰爭時期仍然擔任副職較多
抗日戰爭勝利后,獨立旅隨新四軍第三師主力開赴東北,因對地方情況熟悉,覃健奉命留下來任淮海軍分區(華中六分區)司令員。此時,淮海區部隊基本上是大反攻時,各縣組織起來的獨立團和縣大隊,雖然人數不少,但裝備差,缺乏訓練,戰斗力不強。覃健集中精力組建部隊,把各個縣的縣大隊和獨立團集中起來,組編成3個正規團。
之前,在1945年3月,吳大林剛剛擔任新四軍淮海軍分區新2團團長。新1團、新2團是淮海軍分區為升級地方部隊組建的主力團,也就是說到了1945年3月,吳大林才擔任了主力團的軍事主官。不過到了8月,新1團編入三師十旅為30團,新2團編為三師獨立旅2團,一起挺進東北。團干部中只有吳沒有去東北,估計是留下的軍分區司令員覃健的意思。
志愿軍九兵團參謀長覃健(右一),吳大林的老領導
1945年8月,軍分區以地方部隊新組建一、二、三團,直接由分區指揮。10月,淮海軍分區改為華中軍區第六軍分區,吳大林任軍區下屬第四團團長。
1946年8月,軍分區以一、二、三團為基礎成立新10旅,旅機關由分區兼。旅長由分區司令員覃健兼、后朱國華,政委由分區政委謝振華兼。
1946年9月,以第四團為基礎,成立一、二、三支隊,直接歸分區指揮。地方部隊又一次擴編了。
1947年1月,華東野戰軍組建第十二縱隊,華中軍區新10旅編入為第35旅。覃健擔任十二縱副司令員,35旅旅長由張秀龍兼。
1947年5月,以一、二、三支隊改編為蘇北軍區第六分區獨立旅,旅長由分區司令員趙海豐兼。
1947年7月,覃健、謝振華率華東野戰軍第35旅東進,不再兼第六軍分區。
30軍首任軍長謝振華,88師原隸屬30軍
1948年5月,吳大林任華中六分區副司令員。之后在淮海戰役期間,六分區部隊主導了兩淮(淮陰、淮安)、連云港等地的解放戰斗。
1948年12月,淮海獨立旅編入華野第12縱隊為第34旅,吳大林擔任旅長。原34旅系原新四軍2師6旅部隊,此次調出。這樣,華野12縱隊成為純正的蘇北兵團部隊。華野12縱后成為解放軍第30軍,參與了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第34旅后成為解放軍88師,吳大林擔任師長。
從以上沿革可以看出,吳大林在解放戰爭時期,獨擋一面的時間仍然不多,其作為部隊正職指揮的較大規模戰斗,多數在解放戰爭末期的順風仗階段,參與的艱苦戰斗較少。
四、長津湖時期88師的干部構成
根據筆者《抗美援朝志愿軍第26軍詳細序列》一文,第88師的主要干部如下:
師長吳大林(55大校)
政治委員龔杰(55大校)
副師長王法山(55大校)
副政治委員劉立封(55大校88中將)
參謀長李東海
政治部主任孫良浩(轉業未授銜)
政治部副主任高振琪
第262團:團長張元和(55上校65大校)、政委文道宏(55上校)
第263團:團長曹通三(55上校)、政委宋杰
第264團:團長黃俊、政委王超南
這些干部,絕大多數都是蘇北六分區的干部。政治部主任孫良浩是45年淮海軍分區下轄的9個總隊之一左云總隊的總隊長,參謀長李東海是左云副總隊長。團長張元和是原淮海軍分區三團一營教導員,曹通三是原東海大隊大隊長,政委文道宏是原六分區二支隊二營政治教導員,王超南是原淮海軍分區三團政治委員。
88師最能打的團長老紅軍張元和(前排右一)
軍事干部中只有副師長王法山來自山東部隊,出自大名鼎鼎的魯中十團,從1938年入伍以來,參與了華野絕大多數戰役的過程。解放戰爭初期,已經是魯中軍區警備三團團長,作戰經驗應該是非常豐富的。但也正是這名經驗豐富的指揮員,在長津湖戰役中率領師前衛團262團,但因為自然環境惡劣、對手火力強大、對內部指揮有看法等原因,竟拒絕承擔指揮前衛部隊的責任,躲在被炸毀的坦克中防空。
好多網文把王法山誤作王海山,簡直大錯特錯,包括《鐵血長津湖》的作者戈未央,以及孫良浩主任之子的回憶文章都寫錯了。王海山是老紅軍,是新四軍五師的,雖然中原突圍仗打得也不好,也沒能成為將軍,但和長津湖戰役是兩回事。
干部不得力,部隊又是第三次升級的地方部隊,升級后僅打了大半年的仗,88師打出了整個九兵團最差的表現,也就不意外了。
作為對照的是,同宗同源的89師(原六分區35旅)配屬20軍卻表現非常不錯,部分得益于20軍在編組時,向該師加強了多名得力的軍政干部。師長余光茂來自于陶勇的四縱、副師長曾昭墟來自于葉飛的一縱,都是較早即擔任了主力團長,作戰經驗豐富。當然,該師加入12縱比88師早了近兩年,作戰經驗和磨合肯定要強于88師。
五、55年授銜上吳大林并未吃虧
55年授銜,正師級少將僅125名,占授銜總人數的15%。能獲得少將銜的都是正師職中出類拔萃者,吳大林肯定不在此列。獲評大校,是非常正常的評級,要知道42年主力部隊地方化時的12個小團團長,除去犧牲的和轉地方的干部,也僅有張竭誠、汪洋被授予少將,汪洋還是64年晉升的,而留在軍隊的喻和坦、張德勝二位甚至在55年都不是大校。55年的授銜,充分考慮了將領的全部戰爭生涯資歷和表現,吳大林并未吃虧。
汪洋少將在云山前線
至于后面61、64年兩波的晉升機會,很多原正師級干部都是職務提升到了副軍、正軍職才獲得晉升少將的機會。吳大林在1960年離開軍隊現職,也自然失去了進一步評銜的機會。在49歲的壯年,離開軍隊現職,應該說還是受到了抗美援朝被撤職的影響,在軍隊的前途沒有了。
比較值得玩味的是王法山,55年也是授予大校軍銜,后來還一路晉升,擔任過33師師長、68軍參謀長,1978年以正軍職離休。撤職后再任用,看來一則是對其軍事能力的認可,二則間接承認了長津湖戰役責任不全在基層部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