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24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會上,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3億人,占整體人口的16.4%。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各行各業正在積極擁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智能化升級浪潮。
《報告》指出,在自動駕駛領域,多模態大模型充分展示了其作為實現通用人工智能重要路徑的潛力。作為視覺大模型的重要應用場景,自動駕駛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自動駕駛在提供產業增量空間、提升交通安全出行服務上,已經呈現了令人期待的應用前景。
一方面,通過重構自動駕駛技術棧,人工智能大模型具備了檢測、跟蹤、理解、建圖四大能力,可以突破特定場景或預先規劃路線的限制,更好處理不同道路條件、天氣狀況等場景需求。搭載了這類大模型的自動駕駛汽車能通過攝像頭、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等多種傳感器采集道路信息,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實時分析、判斷和決策,識別和分析各種道路和交通場景,適應不同的交通環境,包括城市、高速公路和鄉村道路等。
《報告》指出,人類駕駛員會因疲勞、分心等原因導致駕駛失誤,自動駕駛可以做出更為理性、準確的駕駛決策,降低事故率。相關數據顯示,2023 年特斯拉全自動駕駛,平均每百萬英里(約 161 萬公里),發生事故的次數為 0.21 次,顯著低于同期美國道路交通對應數據 1.49 次。國內也有數據顯示,自動駕駛車輛出險率僅為人類司機的 1/14。
另一方面,多模態大模型在處理和理解現實世界中的復雜問題時具有天然優勢。現實世界中的數據和知識通常是復雜交織在一起的,而多模態大模型通過整合來自不同來源的信息,能夠提供更為豐富和準確的分析結果。物理世界中復雜場景的脫敏高價值數據回傳,也將反哺大模型,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跨越式發展。
當前,加快推進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已成為國內外共識。在一些國家,自動駕駛服務已經加速應用。美國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公布的數據顯示,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公司 Waymo 在舊金山市 8 月的無人車日均服務單量約 8800 單,高于同期的出租車單量約 6300 單。此外,特斯拉也在 10 月發布Robotaxi 車型,預期將在2026 年大規模推開 Robotaxi 服務;美國出行服務平臺 Lyft、Uber 等也在加快布局自動駕駛。
在國內,北京、武漢和上海等地都在積極推進自動駕駛應用。以武漢為例,武漢市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里程累計突破 3379 公里,覆蓋武漢 12 個行政區,輻射面積約 3000 平方公里,觸達人口超 770 萬,實現跨區通行、跨江通行、機場高速通行等多個自動駕駛應用場景的全國創新突破。以蘿卜快跑為代表的國內企業正加快進入全面拓展階段。目前,蘿卜快跑已覆蓋全國 10 余個城市,并在多個城市提供了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在超 1 億公里實際道路測試里程中,實現無重大傷亡事故。
不過,《報告》也指出,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與應用落地正處于關鍵時期,但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各類難點,需要持續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加快部分前沿應用的進一步探索,確保我國在全球競爭中的相對優勢。在自動駕駛領域,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多個傳統汽車制造國已加入無人駕駛競爭的陣營,從國家戰略層面實施產業部署,立法動作不斷,通過打造“制度高地”,搶占無人駕駛行業發展先機。
為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更多行業領域落地應用,《報告》呼吁,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協作,實現科技創新、產業帶動和社會價值的綜合效應。尤其是對自動駕駛等大模型創新應用場景適度放寬準入。在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等政策支持下,充分授權地方試點示范,引導營造包容創新的輿論環境,支持自動駕駛車輛在公共交通等領域規模化試點應用。
未來,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和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模式的不斷發展完善,將能夠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體驗,提升交通安全性與效率,讓科技更好服務民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