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斷提升的大模型能力,Agent成為今年大模型領域各家廠商最關注的方向。大廠大模型的B端客戶戰也隨之打響。
此前,字節已推出Agent開發平臺Coze,百度和阿里也有千帆平臺、百煉平臺,專為服務企業用戶。近日,騰訊推出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整合騰訊云行業領先的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全面的 Agent(智能體)能力,幫助企業定制專屬智能體。
5月21日,在2025騰訊云AI產業應用峰會上,騰訊的大模型戰略第一次全景亮相。
從自研的混元大模型、到AI云基礎設施,再到智能體開發工具、知識庫以及面向場景的應用,騰訊大模型矩陣產品全面升級。騰訊表示,將通過持續打磨技術和產品能力,為企業和用戶在大模型時代打造真正“好用的 AI”。
此前,騰訊云就已推出大模型知識引擎,以RAG為技術為核心,幫助企業構建大模型應用,已經積累下一批企業級用戶。
此次,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CEO湯道生首次完整闡述了騰訊云的大模型戰略,即通過“四個加速”,加速大模型創新、加速智能體(Agent)應用、加速知識庫建設、加速基礎設施升級,為企業和用戶提供“好用的AI”。
在基礎模型之外,騰訊首次提到Agent。
通過近期一系列架構調整,騰訊已將旗下與大模型相關的AI產品和應用都聚集到了同一個事業部。
今年1月,先是AI助手騰訊元寶被從TEG(技術工程事業群)轉入了CSIG;2月,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等更多AI應用也被轉入了CSIG。隨著這兩次調整,再加上CSIG原有的騰訊云業務,CSIG已經成為騰訊AI產品落地的核心部門,同時面對個人用戶與企業客戶。
經過這些調整之后,騰訊提升了Agent的重要性。
上周,騰訊發布今年第一季度財報后的電話會上,馬化騰、劉熾平等高管提出基于微信構建Agent生態的想法。5月19日,騰訊QQ瀏覽器上線了名為“Qbot”的Agent,Qbot可以幫助用戶執行文件格式轉換、應用更新等任務。有媒體報道稱,Qbot會與騰訊內部其他產品合作,成為類Manus的通用Agent。
此次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的發布,則意味著騰訊將在提高C端用戶留存率的同時,爭奪B端客戶。
據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負責人、騰訊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介紹,基于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用戶可以讓Agent自主拆解任務和規劃路徑,主動選擇和調用工具。平臺也首次實現了零代碼支持多Agent的轉交協同方式,進一步降低了智能體搭建的門檻。面向確定性比較高的執行流程,用戶也可以采用工作流模式,拖拉拽各種原子能力,讓Agent基于固定流程運行,得到更確定性的結果。
吳運聲表示,“不同場景需要不同Agent,不只是騰訊自己的產品需要Agent,只要企業業務復雜度高、知識密度強、人力成本高,那么這個行業就應該考慮用Agent重構一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