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齊倩】近年來,中國車企迅速布局全球電動汽車領域,撼動汽車行業格局。英國《金融時報》5月23日刊文表示,如今,全球車企的戰場正轉向自動駕駛,許多專家認為,中國將再次占據先機。
報道稱,在這場競爭中,特斯拉、谷歌自動駕駛項目Waymo等美國企業,以及比亞迪、小馬智行、百度和文遠知行等中國企業展開角逐。今年1月,比亞迪推出“天神之眼”自動駕駛計劃,宣布計劃將這一先進駕駛系統應用于21款新車型,且不對客戶收取額外費用,此舉震驚了汽車行業。
咨詢公司“中國汽車洞察”創始人涂樂表示,作為正在挑戰特斯拉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制造商寶座的公司,比亞迪似乎正在高級駕駛輔助系統開發競賽中占據領先地位。這些技術包括自動緊急制動、自適應巡航控制以及駕駛員注意力和潛在碰撞監控等,被視為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先驅。
“當你問我‘誰贏了’時,我必須先回到‘賣了多少輛車’的問題上,”涂樂表示,“如果這是一場數字游戲,因為我們需要指出有多少數據被收集,有多少數據被輸入到算法中,那么顯然比亞迪會贏,因為他們正在把這個功能作為每輛車的標配。”
4月26日,北京,比亞迪電動車試駕車身“天神之眼” 視覺中國
《金融時報》稱,隨著新興的自動駕駛行業不斷發展,物流和運輸車隊采用預計更安全、更便宜、更高效的車輛,各公司正在爭奪數千億美元的潛在新收入。
高盛分析師本月預測,受到硬件和算法成本下降的推動,僅中國自動駕駛出租車市場的價值就將從2025年的5400萬美元飆升至2035年的470億美元。高盛估計,到2035年,一輛智能駕駛汽車的單位成本將從目前的4.4萬美元降至3.2萬美元。
報道認為,隨著內燃機行業的衰落,硬件和軟件公司也開始涉足無人駕駛汽車行業。
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百度,該公司目前被視作中國最大的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商。今年1月,該公司表示,其Apollo Go自動駕駛汽車在去年第四季度為公眾提供了110萬次載客服務,同比增長36%,累計載客量超過900萬次。
華為則是另一個正在崛起的關鍵挑戰者。涂樂稱:“華為擁有明顯的優勢,他們正試圖完全垂直化,也就是說:打造芯片、開發軟件、開發信息娛樂系統、構建云端數據。”
不過,多名分析人士表示,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仍受到多個因素制約。
首先是監管制約。貝恩公司駐上海的汽車技術專家曾偉民表示:“首要的擔憂肯定是安全。這項技術需要得到驗證,這是不容置疑的。第二個(擔憂)是保險和責任:如果發生意外,誰來負責?保險公司、制造商還是車主?這些問題需要解決。”
英國科技研究機構IDTechEx的技術分析師傅世豪(Fu Shihao,音譯)指出,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監管的不確定性都可能制約該行業發展。
據悉,在美國,特斯拉將于6月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推出無人駕駛叫車服務,并于明年開始生產自動駕駛汽車車隊。但美國政府尚未明確馬斯克所謂的“網絡出租車”是否允許在美國道路上行駛,因為這些車輛沒有踏板或方向盤。
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戰,給該行業發展帶來另外一個不確定性。
報道稱,在此背景下,瑞士工程軟件集團AutoForm中國區業務負責人克里斯托夫·韋伯表示,德國大眾汽車似乎已做好準備,繼續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競爭。
大眾汽車被中國的進步打了個措手不及,其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份額受到了重創。但此后,該公司對其全球戰略進行了全面調整。韋伯表示,現在大眾似乎基本上變成了“兩家公司”,一家在中國,一家在美國,擁有各自的技術平臺、供應鏈和研發團隊。
“在地緣政治和技術方面,中美間的分歧顯現,跨國企業也有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韋伯稱,“也許有些人不喜歡這個答案,因為這基本上意味著你必須兩邊下注,加倍投資和資源。但擁有兩個平臺,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方,這實際上是合理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