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是四九年入國軍啊!”
不知從何時起,這句“xx年入國軍”,已經成為了如同古代諺語一樣的存在。諸如19年報土木,高價抄底比特幣,都可以來上一句“四九年入國軍”,來形容這人的“不懂形勢”以及感慨其接下來的命運之凄慘。
但在很多時候,這個“49年入國軍”,單單指向的只是國民黨在49年時的全面失敗,而并非是“入國軍”之后的凄慘生活。
正因如此,在網絡平臺上也就有了“49年入國軍”的另一套模板——49年入國軍,助您走上人生巔峰。毫無疑問,這是在講述49年加入國軍是“多么好”的一個選擇。
那么這49年入國軍,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好,真的好嗎?
在向下敘說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49年入國軍是好事”的觀點。這一觀點其實說來也簡單,便是將國軍撤退駐臺期間蔣政府為士兵開出的高工資,與后面臺灣的經濟騰飛相結合。糅雜出了一個在服役期間攢錢,退役后用錢投資如今臺灣興盛的產業,在90年代賺個盆滿缽滿的劇本。
這一劇本,在國民黨軍隊中究竟存不存在呢?其實是真的存在的。當時國軍薪資水平確實較高,相比較當時的臺灣社會算是高薪階層。在退役后,如果能夠趕上十大建設時期,用這點錢承包一些項目,不說投資,光靠這些實業,就能小小賺上一筆,之后蹭著經濟上升的東風,卻是能過上相對富足的日子。
除開自己努力,克制欲望不亂花錢攢錢做生意外。當時的蔣介石政府為了讓國民黨軍隊安心在臺灣,在除開洗腦之外,也確實拿出一部分的錢來幫助一些士兵就業,這些士兵也在當時獲得了相當不錯的發展機會。
因而這一“49年入國軍”的正面案例,其實也是在國民黨軍隊存在的現實。但是,就像有人能考上清華北大,而大多數人卻考不上一樣。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吃苦,肯干活的人能有多少?
就換一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克制自己欲望十年,還能在賺錢時拿出勁頭去承包工程,努力干活,放在哪里不能發跡?
國民黨撤退臺灣之際,有大約六十萬的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在這些人中,能夠享受到這一福利這一政策的,可能是百不存一。因而,這一正面劇本基本上是當時的普通國民黨士兵無法去期望的,我們能去講述,需要去講述的,也就只有普通的士兵,在當年的待遇如何。
而要一說這個,國民黨當時的奇葩操作可就有的嘮了……
克制欲望 克制欲望
可能有細心的人已經發現,文中我們頻繁的提到“克制欲望”這一個詞。難道說這些士兵需要克制什么消費欲望嗎?當然不是了。
當時這些國黨士兵,尤其是這些新加入的士兵,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性欲釋放的問題。蔣介石政府為了避免讓這些國黨士兵的錢能夠有空閑流入市場,就專門禁止了三十六歲以下的士兵結婚。這不結婚,需要駐扎守衛,有訓練任務的士兵,也自然就沒有了可以消費的地方。
到這里可能有人就會產生疑問了,為什么國民黨要通過禁止結婚,來阻止讓這些錢外流呢?難道讓士兵花錢,促進經濟增長不是更好嗎?
讓錢能夠花出去,這件事好與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市場的情況。假如是一個正常的市場,那么錢的正常運轉,能夠花出去,自然是一個好事情。可是當時的國黨政府所營造的市場,絕對算不上一個好的市場。
究其原因,是國黨在臺灣發揮了其一貫的本領——印錢。就如同在重慶政府時期瘋狂印錢,用來填補軍費和其他費用一樣,到了臺灣時期,國黨政府為了解決軍隊和其他建設問題上的巨大花銷,依舊采用的是印鈔策略。
大量印發貨幣,也就勢必會導致經濟上的通貨膨脹。而為了避免再次玩崩經濟,國黨政府就想出了一個十分天才的辦法——限制消費。
而這一限制消費的大頭,便是在臺灣社會中占據大比例人數,工資還較高的軍人。不讓他們結婚,也就在最大程度上鎖住了這些軍人手中的財富,極大程度的延緩了臺灣建設初期的通脹問題。
老蔣最聰明的,還不止是搞出這樣一個限制消費的策略。他為了將軍人手里的錢回流到自己手上,專門在軍隊里設立了“官方妓院”,一次價格不菲,十分昂貴。
但因為國黨政府限制國黨士兵結婚,又不讓他們去市場上消費的緣故,去這些“官方妓院”就成了這些士兵平時唯一的娛樂消遣方式。在當時的國軍士兵中,十個都難有兩個是沒去嫖過的。
長期的嫖娼生活,讓大部分的國黨士兵不僅變得沒錢,還有極大可能惹上性病。最后等到62年退役時,就會是落下一身病的“窮鬼”。
政策上,老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給予了這些軍隊“榮民”的稱號。但實際用處不大,在社會意義上僅僅就是一個“稱號”而已。
可以說,在當時如果加入國軍,撤退到臺灣,那等待的就是一個苦逼的遭受國黨“反攻大陸”洗腦的軍旅生涯。到這里,可能有人就會想說了。那退伍后呢?臺灣作為現在東亞的發達經濟地區,當年退伍軍人的待遇一定很好吧?
熬到退伍后
其實不論在哪個國家,軍人退伍后的再就業都是一個問題。在當年的臺灣,這一問題顯露的尤為嚴重。當時老蔣帶到臺灣去的軍隊總數大概是10w多人,要將這些人投入到市場經濟中,對于蔣家王朝是一個十足的難題。
一方面,當時的臺灣沒有太多崗位可以去容納10w的閑散人口。另一方面,這些年紀輕輕加入軍隊,一服役就是許多年的退役軍人幾乎沒有什么一技之長。在這種情況下,按照我們現代社會的思維,都是給這些軍人開班培訓,教個技術。或者是分配到一些對技術要求不高的基層職位上繼續工作。
但對當時還未騰飛的臺灣來講,這兩點的實施都缺乏一個現實依據。被老蔣派去負責退伍軍人事宜的蔣經國,在當時還擔任著其他要職,沒有辦法全身心投入到解決這些相對“次要”的就業問題。
小蔣面對這數以萬計的失業人口,實行了相對簡單粗暴的政策。他將擁有一定技術的軍人,安排到了對應的崗位上。比如有人是部隊里的軍醫,他就讓這些軍醫繼續醫生這份工作。那崗位不夠怎么辦呢?蔣經國便建立新的醫院,讓這些人有個地方上班看病。而那些原本負責后勤的,維修的,也都被其分配到了對應的位置上。
那實在一無所長,只是一個大頭兵的怎么辦呢?對這些身無所長的士兵,國黨的政策也簡單粗暴,那就是全部發配去種地。
早在蔣家政府到達臺灣前,就有對手底下的士兵許諾,跟著過去的士兵,都能分到土地當“地主”。只不過這說的好聽,做的——直接沒做出來,老蔣一直沒有實行他許諾的分地政策。
直到這些退役兵遇到了生存問題,蔣經國才又將這一事情搬了出來,宣稱分配給這些沒有技術的退役兵員田地供給種植。這句話說的是沒多大問題,畢竟在那個年代,能被分配到土地,就已經是極為不錯的事情了。但是,這件事卻有一個問題,地從哪來呢?
早在國民黨進駐臺灣以前,這里的田地開發程度就已經相對完善。大部分合適種植的田地都是有主的地方,容不得蔣經國在這上面動手腳。
因而,在蔣經國實施田地分配這一政策時,給到那些退役士兵的田地,都是早些年沒人要的荒地。這些國軍士兵不僅是在服役期間苦,等到退役了,還需要去地方開墾荒田,繼續給蔣家打工。
且因為文化差異,是外來戶的緣故,這些國軍的退役士兵無法融入當地的生活。老蔣給他們的“榮民”稱號,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當地人“隔絕”這些人的工具。無法融入當地生活,自然也談不上什么娶妻生子的事情。可以說,有相當一部分的退役軍人,都是在打光棍的窮苦生活里過完了人生的下半生。
如入國軍正面例子中的投資企業,站在風口上發財,只不過是想想而已的事情。如果真要去想,在國內也能整出一套九十年代抓住風口,一越成為富戶的好故事。但是現實嗎?對于大多數人都不太現實。
結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通篇說的都是入國軍的凄慘。但實際比較的話除非遠離家鄉,其實也算不上多么壞的選擇——比起我們現在用這句言語的情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