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抖音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就是很多人特別喜歡看“材質”來評價懸架的好壞。
比如都是寶馬,很多人一看3系的前下擺臂是鋁合金,而X3的前下擺臂是鋼,就覺得3系的懸架比X3好。
類似這樣的觀點,不僅在消費者之間非常流行,甚至很多自媒體和汽修廠員工也這么說,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鋁一定比鋼好?
很多人之所以會認同這樣的說法,是因為鋁合金曾是高端豪華車型的專屬,比如早期的奧迪A8就是用了真·全鋁車身。
但鋁合金就一定比鋼好嗎?顯然不是。因為奧迪在推出新款A8時,又取消了全鋁車身,增加了鋼的占比。
那么問題出在哪兒了呢?其實就是鋁合金太“脆”了,它的剛性尚可,但強度不行。
強度和剛性
一聽到“剛性”和“強度”,在座的各位可能就要蒙圈了,你直接說鋁和鋼哪個更結實不就行了,整這倆詞誰聽得懂?
因為材料結不結實,還真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但大家想搞清楚“剛性”和“強度”是什么意思,倒也并不難:
比如我們想把一根直的鋼管掰彎,這個掰彎需要的力,就是剛性;而我們想把一根直的鋼管掰斷,那掰斷需要的力,就是強度。
那么剛性和強度,對咱們消費者來說,究竟有啥意義呢?
鋁合金不夠安全
首先大家最關注的安全。按說鋁合金的強度和剛性都不錯,但和主流的鋼對比,還是差點意思,這就會讓它在遭遇沖擊、甚至碰撞時吃虧。
比如汽車常用的鋁合金的強度普遍在500-600兆帕左右;但這個強度,普通的高強度鋼就能輕松達到。
而比高強度鋼更結實的,是超高強度鋼和熱成型鋼,它倆的強度可以達到鋁合金的2-3倍,是AB柱、縱梁等結構件的主要材料。
換句話說,同樣都是懸架擺臂,鋼的強度更高,在經受各種重載、沖擊、甚至碰撞的情況下更不容易斷裂。而只要結構不斷裂,就能持續吸能,保證安全。
而換作鋁合金材質的懸架擺臂,更低的強度導致它更容易被撞斷,而一旦斷裂,不僅結構完整性沒法保證了,更不能繼續參與吸能了。
鋁合金“壽命”有限
很多消費者都希望自己的車能有更長的使用壽命,甚至做到“一車傳三代,人走車還在”;而鋁合金在對比鋼時,在這一點上就比較吃虧。
原因就在于,鋁合金更容易產生金屬疲勞。
一聽到“金屬疲勞”這個詞,在座的各位可能又要蒙圈了,我看你公眾號也就圖一樂呵,你有必要老跟我整這些看不懂的詞嗎?
但是這個詞,咱們還真跳不過。
還是拿掰鋼管舉例子,我們如果一直來回掰鋼管,會發現中間形變的那部分會變得越來越脆弱,最后只要再輕輕一掰,就能直接掰斷。
原因就在于,中間形變那部分的疲勞度達到了極限。
換做我們平時在開車時,懸架擺臂無時無刻都在承受路面沖擊,這些沖擊帶來的力就會慢慢加劇擺臂的疲勞度。
直到有一天達到極限,也就是它前一秒明明看起來好好的,但后一秒突然就莫名其妙地斷掉了。
鋁和鋼沒有優劣之分
所以對于咱們消費者來說,其實懸架材料到底是鋁還是鋼,并沒有一刀切的優劣之分,更多的時候是車企根據車型定位、懸架幾何和桿系設定,綜合考量的結果。
比如咱們在開頭時提到的寶馬3系(參數丨圖片)和X3。前者之所以用鋁合金,一方面是因為輕量化提升操控感,另一方面是因為轎車不需要越野和重載,懸架不需要承受更多的沖擊。
而X3之所以鋼制下擺臂,則是因為SUV的車身載荷更高,且需要考慮除鋪裝路面行駛以外的穿越、甚至是輕度越野場景,懸架需要承擔更多、更復雜的沖擊力,所以鋼比鋁合金更合適。
如果你還是不理解,咱們不妨看看蘇聯的“不銹鋼戰神”米格25。別看它是架使用落后不銹鋼材料的“二代機”,卻能在性能上超越采用鋁合金材料的美帝“三代機”F-15,甚至比肩采用頂尖鈦合金材料的SR-71。
所以光看材料,就真能判斷懸架好壞了?真沒那么簡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