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覺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錯了方法。”
如果你發現教育孩子很難很累,孩子也不尊重你的想法,那就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
從自身開始改變,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中國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賈容韜,在書中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他兒子在步入高中后,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天天逃課去網吧、成績倒數第一,數次參與打群架、兩度被學校勸退。那段時間,他每天對兒子不是嚴厲責備,就是動手打罵。
父子倆天天針尖對麥芒,關系緊張。他在深刻反思之后,決定改變自己與兒子的相處方式。
兒子考砸了,他不再抱怨,而是和顏悅色地說:“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現在才知道一個高中生多么不容易。說實話,要讓爸爸去考,還考不了這么多分呢。”
兒子騎自行車撞了一個小孩,花去上千元的檢查費和醫藥費,他也沒有上來就指責,反而平和地安慰兒子:“我特別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其實你不必太責怪自己,誰能不犯一點兒錯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誰會無端給家里添麻煩呢?”然后,他還主動幫兒子修好了自行車。
在他和風細雨的關愛下,兒子不再和他針鋒相對,還努力上進,最后考入了重點大學。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智慧的父母,都在做孩子的“定海神針”——不要總是想著打敗孩子,而是積極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比如孩子調皮搗蛋的行為背后,其實是他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經常說謊,可能是因為父母太嚴厲了,他害怕被懲罰;
孩子擺爛不愛學習,可能是因為目前的學習太難了,他學不進去……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做出正向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拿出父母的權威去壓制、否定孩子。
當父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并且積極通過調整行為模式來改變問題。
那些潛藏在孩子體內的熱情、靈感、勇氣等美好力量才有可能被喚醒,親子關系才能迎刃而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