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個高級將領指揮能力的評價,誰最權威、誰最客觀呢?僅就解放戰爭幾大野戰軍來講,當然是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等幾個野戰軍領導。因為這些人直接領導指揮那些縱隊司令們打仗,他們的看法無疑是最客觀、最權威、最有說服力的。
帥克本文想品讀的是,透過粟裕的視角,宋時輪的指揮能力如何,他在華野戰將方陣中處于什么地位?
宋時輪帶部隊能力令人稱道,起點并不高的10縱讓其帶成了華野的主力縱隊。
解放戰爭開打后,宋時輪任山東野戰軍參謀長,協助陳毅指揮作戰。然而山東野戰軍在戰爭伊始,打得并不理想。特別是泗縣作戰失利,部隊傷亡較大,很是影響軍心士氣。隨后不久,宋時輪的參謀長職務便被免去。過幾個月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并時,宋時輪擔任第10縱隊司令員。
與葉飛的1縱、陶勇的4縱、許世友的9縱相比,宋時輪的10縱起點遠沒有那幾個縱隊高、名氣大。包括解放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華野打的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幾個著名的戰役,10縱的表現并不突出,在粟裕的排兵布陣中,并沒有把宋時輪的10縱當成主力縱隊來看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10縱在宋時輪的帶領下,越打越好。及至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時,10縱都被派上了關鍵的用場,并且打得非常鐵血出色。
多年后,當有人問粟裕哪些部隊算是華野的主力縱隊時,粟裕例舉了6個縱隊,這其中便包括宋時輪的第10縱隊。從最初的不起眼縱隊,到最后的主力縱隊,這充分說明宋時輪帶部隊和打仗能力是出色的、是過硬的。
宋時輪打防御作戰令人嘆服,甚至可算得上是全軍最能打防御戰的縱隊司令。
我軍的歷史是一部以弱勝強、以少打多的歷史。這樣的軍隊戰斗史,主要打游擊戰居多、打運動戰居多,而游擊戰與運動戰往往又以進攻為主要作戰方式,打防御戰較少。這也決定了我軍的高級將領善于打進攻作戰的名將不勝枚舉,而善于打防御作戰的名將少之又少。
在打防御作戰的名將當中,宋時輪可以說是絕對響當當的。在我軍縱隊司令一級當中甚至能排進前一兩名。這種排名是基于宋時輪是我軍打防御作戰實踐最多、戰績最大所決定的。宋時輪打防御作戰比較有名的有上蔡阻擊戰、桃林崗阻擊戰、徐東阻擊戰,等等。他阻擊的可是胡璉、邱清泉等國軍最有名的悍將。其中,徐東阻擊戰也是我軍歷史上最大的阻擊戰。
宋時輪的10縱打防御作戰十分厲害,這令國民黨軍很是頭痛。“排炮不動、必是10縱”,這既是國民黨軍對宋時輪的10縱能打防御作戰的慨嘆,也是一種無奈。
正是基于宋時輪善于打防御作戰,粟裕在豫東戰役、淮海戰役等重要戰役中,把最重要的阻擊任務往往都交給宋時輪。淮海戰役甚至還將徐東阻擊戰的前線指揮交給宋時輪,讓他統一指揮幾個縱隊。這足見粟裕對宋時輪指揮能力特別是指揮防御作戰能力的高度認可。
粟裕對宋時輪給予高度信任,華野最精銳的第9兵團專門交給宋時輪來指揮。
1949年2月,也即三大戰役結束后,全軍進行了統一整編。華野組建了四大兵團,其中,7兵團司令為王建安,8兵團司令為陳士榘,9兵團司令為宋時輪,10兵團司令為葉飛。可以說,華野的四大兵團司令都是響當當的名將。
雖然每個兵團編制的縱隊(那時已改稱為軍)數大致都差不多,但從9兵團編制內包括1縱隊(20軍)、9縱隊(27軍)兩個華野頭兩號主力部隊上看,無疑9兵團是四大兵團中實力最強的,可以說是頭號兵團。僅憑把這樣的頭等精銳兵團交給宋時輪來指揮,便足見粟裕對宋時輪指揮能力有多么的信任。
上海解放后,粟裕很快調整9兵團的作戰任務,將解放臺灣的重任交給宋時輪的9兵團。1950年1月,進一步調整加強9兵團編制,將23軍(4縱)、26軍(8縱)也調歸9兵團指揮。這樣,粟裕所說的華野6個主力縱隊,就有4個全歸9兵團建制。再加上原兵團政委郭化若已調離,此時宋時輪司令政委一肩挑。
這樣的任命,這樣的編組,這樣的精銳,在解放軍兵團一級架構中絕對是罕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