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非嫡系將領當中,既能指揮打仗,又有一定理政能力,并自成一個派系的高級將領極少。但傅作義絕對算得上一個,特別是他在指揮打仗上很有一套,這在國軍諸多將領中是望塵莫及的。分析研究這樣一個國軍高級將領,分寸拿捏確實有點不太好把握。
在這里,我們只是通過平津戰役這一側面,看一看傅作義在平津戰役中軍事上的表現。毛澤東主席在1948年12月11日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一封電報中這樣指出:“傅作義近日指揮極為慌亂,解決北平、天津、塘沽、唐山諸敵可能不要很久”。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作為一個名將的傅作義,為何在平津戰役中失了風采,主席為何又稱他指揮極為慌亂呢?
第一點,這種慌亂,是戰略上的舉棋不定帶來的。
在對北平是守是棄的戰略上,蔣介石與傅作義兩個人是有著完全不同的心思和打算。蔣介石知道傅作義50萬大軍留置華北,早晚有一天會被吃掉。因此,他極力要傅作義率部南下,以保留這一戰略集團。甚至以給傅作義東南軍政長官的高官來誘惑,甚至派大特務頭子鄭介民來北平軟硬兼施,甚至派他的二公子蔣緯國來百般游說。
但傅作義有他的想法。他的根基和基本盤在北平、在綏遠。留在北平長遠下去肯定不是個辦法,但他同樣也知道去東南也不一定好到哪去。蔣介石對付地方派系有他一慣的手法,傅作義一旦離開了自己的地盤,便不是當個東南軍政長官那么簡單,顯然會受各方的制約。換句話說,他離開北平的前途并不可測,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這種戰略上的搖擺不定,顯然對傅作義在軍事上的行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于是,他不再是解放戰爭剛開打時那個善于突襲奔襲、善于機斷決斷,一氣拿下大同、集寧、張家口的那個傅作義。他開始患得患失、他開始猶疑不定。
這種猶疑體現在他對他的嫡系35軍到底救不救上。不救35軍無論如何說不過去,而救35軍不但救不成反倒有可能把救援的安春山的104軍給搭進去。不知所措的傅作義于是干脆讓安春山自己看著辦。
這種猶疑體現在對張家口是棄還是守上。35軍被團滅后,傅作義與張家口守城司令孫蘭峰采取了慌亂之中突圍的下策。結果棄城而逃的五六萬人一兩天便被吃掉。無疑這是一個最糟糕的選項。如果固守張家口肯定也不至于這么快被團滅。
這種猶疑體現在天津到底是打是和上。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一直等著傅作義給他一個明確的答復。然而,傅作義卻以為天津固若金湯,并把其作為談判的一個籌碼,直至天津被打下來陳長捷也沒等來傅作義的明確答復。
第二點,這種慌亂,是東野大軍遲早入關帶來的。
傅作義的部隊與華北軍區的部隊在解放戰爭中打了兩三年,由最初大同、集寧、張家口戰役的占盡便宜,到清風店、石家莊戰役的失利,國共雙方的勢頭開始有所反轉。但總體上來講,還處于戰略上的相持。畢竟傅作義是一個戰略集團,有五十多萬大軍,這使得他在與華北軍區部隊對決時并不吃虧、并不擔心。
關鍵是此時東北全境已解放,林彪的百萬大軍入關是個遲早的問題。而一旦這百萬大軍加入到平津戰場,勝負天平的砝碼立刻失衡。
原本上傅作義以為林彪大軍經過遼沈大戰,怎么也得休整上兩三個月,他還有一定的回旋余地。然而,密云城的槍炮聲驚醒了他,戴狗皮帽子的部隊很快拿下密云城,這使他得出明確的判斷:林彪大軍比他預想要快得多地入關了。
華北部隊他能夠應付得來,林彪大軍一加持,傅作義知道,他再怎么用力也應付不了。慌亂到是符合一般人的心理,不慌亂到是有些反常的,哪怕是傅作義這樣經過大陣仗的人。因為,與林彪的近百萬大軍對陣,再加上華北軍區原本的部隊,傅作義沒有半點勝算的可能。面對這一戰略態勢,他不慌亂才怪呢!
第三點,這種慌亂,是王牌第35軍被包圍帶來的。
原本上,他是令郭景云的35軍去張家口快打快回,結果35軍卻在新保安被圍。可以說,這給傅作義帶來的慌亂是非常大的。35軍可是他起家的部隊,可是他嫡系的嫡系部隊,可是他心底深處的戰略支撐。
結果是這樣的一個戰略支撐,硬是被楊羅耿的二兵團給團團圍在新保安。初始,郭景云判斷,傅作義怎么也不會不救35軍這個命根子的部隊。實際上傅作義也確實派出袁慶榮的105軍和安春山的104軍分別從張家口和懷來方向實施對進,爭取全力把35軍給救出來。
但袁慶榮很快發現,他的部隊被共軍的阻擊部隊打得很難前進,于是只好原路返回張家口。而安春山的104軍雖打到距離新保安四五公里處,也無力再向前進攻。關鍵是程子華的東北先遣部隊已然向懷來方向疾進。安春山深知,這不是救不救郭景云的35軍的問題,而是104軍被斷掉后路搭進去的問題。于是安春山索性不再救郭景云,準備回撤北平。結果回撤途中稀里糊涂便被程子華的東野先遣部隊給吃掉了。
104軍被吃掉,35軍被圍死在新保安,無論如何也是保不住了。起家部隊被團滅,失去了戰略支撐,傅作義心里頭在滴血。他的這種慌亂與憤怒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第四點,這種慌亂,是個人身處安危之中帶來的。
傅作義名義上是華北“剿總”的總司令,但說來尷尬的是整個“剿總”的總兵力,蔣介石的中央軍占大坨,傅作義自己系統的部隊占小坨。特別是35軍這次離開北平被圍新保安,這樣一來,他在北平的嫡系部隊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北平的城防和主要防御兵力也是蔣介石的兩個嫡系將領李文和石覺這兩人來節制。這使得傅作義這個總司令做得是很不踏實的。
特別是蔣介石已開始對傅作義大加提防。他已令大特務頭子鄭介民在北平廣布眼線。這使得傅作義一手得盯著共軍的進攻,一手還得防著特務們的黑手。他深知,如果行事不周密,或稍不注意,后果不堪設想。這些也都是帶給傅作義慌亂的重要因素。
總的來看,平津戰役,最后以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而獲得了最好的結局。毛主席曾說僅憑此一項,便可給傅作義發一個天壇那樣大的獎章。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從這點上說,平津戰役中傅作義在軍事上的慌亂,甚至是軍事上一連串的敗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不足道哉的。因為這種慌亂、敗仗與和平解放北平而獲得的天壇大的獎章相比,顯然,人們記住傅作義的更多的是后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