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民國方面迫于無奈,承認外蒙古獨立,成為“蒙古人民共和國”。雖然蒙古獨立,但是民國和蒙古之間的劃界工作,卻遲遲沒能得到落實。為此蒙古方面對民國方面不滿,甚至還擔心民國會不會對蒙古有其他的想法。
終于到了1947年的6月,民國和蒙古之間爆發了沖突,而這沖突演變成了北塔山事件,或者說北塔山戰役。
1、戰役經過
1942年6月,民國新疆奇臺縣邊防部隊的連長馬希珍發現邊境一帶有比較可疑的馬蹄痕跡,于是指揮戰士在邊境一帶搜索。而在這之前,民國的阿山地區專員烏斯曼因為流亡的因素,誤入蒙古境內。烏斯曼帶著幾百人的隊伍,在進入蒙古境內的時候,還俘虜了八個蒙古士兵。
所以在馬連長搜查可疑馬蹄痕跡的時候,正好遭遇出來尋找丟失士兵的蒙古軍隊,結果雙方爆發遭遇戰。蒙古那邊認為,失蹤的八個蒙古士兵大概是被馬希珍給綁票了,所以蒙古軍方在之后向馬希珍發布通牒,要求馬希珍在48小時以內交出失蹤的八個蒙古士兵,并且撤掉周邊的中方的野營。
馬希珍一個連長哪敢做主?于是逐級上報,最終事件呈報到了西北行轅主任張治中那里。張治中了解事情經過以后,要求馬希珍把從烏斯曼那里接收的八個蒙古兵釋放回蒙古。但是此時蒙古軍的援兵已經趕到,所以中蒙雙方再度爆發武裝沖突。蒙古方面在這期間也出動飛機支援前線。
隨著交火完畢,事態也相對平息。這其實就是中蒙北塔山戰役的經過。當然,這一事件到底是偶發事件還是蒙古蓄謀已久,在后世的互聯網上是存在爭議的。
2、民國的輿論
民國的《中央日報》關于中蒙之間的武裝沖突,首先聲稱,蒙古騎兵向中方進攻,取得了蘇聯飛機的支持。并且在蘇聯飛機的轟炸之下,中方有士兵存在傷亡情況,蒙古騎兵還一度侵入我國境內600華里。
之后幾日,《中央日報》認為,北塔山事件可以視為翻版的“九一八事變”,如果不是新疆守軍的拼死抵抗,那么蘇聯、蒙古的陰謀就會得逞。
于是當時中國民間反蘇情緒高漲:畢竟蒙古的體量和國力很弱,單靠蒙古自己,不具備對中國動手的膽量和底氣。甚至從實際角度出發,在1990年代蘇聯解體以前,蒙古一直是蘇聯的衛星國。所以當時中國的民間人士認為,北塔山事件背后,蘇聯才是真正的操縱者。所以北塔山事件也在民國民間帶動了一輪反蘇輿論高峰。
3、外交爭論
不過,當時處于一線的張治中在給南京方面的電文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關于北塔山沖突到底是偶發事件還是蘇聯、蒙古預謀已久的事件,以及轟炸中方的飛機到底是不是蘇聯飛機,其實需要弄清楚。言外之意就是,身為一線長官的他尚且不清楚這些細節,所以報紙率先認為是蘇聯飛機介入、蓄謀已久,似乎言之過早。
同時張治中建議:如果沒有實際證據證明蘇聯直接介入,那么外交方面,只能向蒙古抗議,而不應該向蘇聯抗議,避免事態擴大、外交被動——畢竟外交也講究一個證據。
當然南京方面沒有采納張治中的主張,并在6月11日這天,向蘇聯和蒙古提出抗議,同時勒令蒙古軍隊撤離中國境內。
而蘇聯方面也打算把蘇聯駐華大使召回國內。為此,南京方面的一些要員也借此參與了該大使舉報的離別酒會。這個酒會很大程度上緩和了中蘇關系,并且之后報紙還表示,類似北塔山事件,在近期應該不至于再度發生了。
之后中蘇中蒙雙方也產生了一些后續的外交交涉,其中包括蘇聯否認派遣飛機幫助蒙古,并要求中方拿出證據。而蒙古則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但都被南京方面駁回。
4、后世影響
后世一般認為,北塔山事件并無證據證明蘇聯介入此事,因此民國方面對蘇聯的指責,也惡化了民國和蘇聯的關系,并且之后蘇聯加大了對我西域地區的滲透力度。但是,也因為這一事件,民國方面也開始重視對中蒙邊境地帶進行管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