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90年代,你能夠感受到深圳對于年輕人的吸引力,哪怕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涌進這座城市,是的,你沒有看錯,需要冒生命危險。
如果被查到是“三無人員”,即無身份證明、無居住證明、無工作證明,那么你極有可能送去收容所,在礦區掙夠了回家的路費,才能平安回家。
一張暫住證300元,在今天買不了一件羽絨服,可是在90年是很多農村家庭的年收入。直至“孫志剛事件”爆發之后,這一收容制度才被取消。
換個角度思考下,如果沒有了那么多年輕人的涌入,深圳也不會成為一座具有魔力的城市,吸引大量外資進入。
90年代,深圳大力發展“三來一補”產業,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這些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外來人口,尤其是農民工,成為了這些產業的主要勞動力來源。
例如,當時深圳的制鞋廠、制衣廠和電子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雇傭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通過辛勤工作,為這些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產值,推動了深圳經濟的快速增長。
另外在一些基礎建設上,也需要大量的外來勞動力。如道路、橋梁、水電等,他們為深圳的城市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近些年,隨著內地經濟崛起,尤其是東南沿海,中西部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武漢、鄭州等中西部城市。2023年末武漢市常住人口達到1377.4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50萬人。2024年鄭州市人口達到1300.8萬,比2022年的1282.8萬增加了18萬。
各地也進入了瘋狂搶人大戰當中,各個城市紛紛出臺落戶政策,以吸引外地年輕人。比如成都,你只要是全日制大學本科生,就可以直接落戶,至于買不買房,可以直接跳過。武漢也是,搞了一個“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不但落戶還送房。
鄭州最狠,2023年全面開放落戶政策,無論你是不是大學生,來了就可以落戶。這也讓鄭州常住人口2024年直接突破1300萬,成為北方地區人口流入最大的城市之一。
人口,尤其是勞動力人口是勞動力人口是城市發展的命脈,只有吸引并匯聚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城市方能煥發蓬勃生機,確保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雖然都是落戶政策,鄭州與其他城市最大的區別就是對人才的看法,并不是大學生才是人才,而普通的勞動者依舊能給城市提供了豐富的生產力和消費力。他們是城市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無論是制造業、服務業還是其他行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支撐。
以往富士康在招聘過程中,曾明確表達過對大學生的謹慎態度,并非因為認為大學生天生不適合流水線工作,而是基于投入產出比的考量。具體來說,大學生經過3年或4年的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富士康認為,將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安排在流水線上,可能無法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顯得投入產出比不夠理想。
換句話說,富士康擔心的是,大學生在流水線上的工作可能無法充分體現出他們大學期間所學的價值,這既是對人才的一種浪費,也可能讓大學生感到不滿和失落。因此,富士康更傾向于招聘那些具有相關技能和經驗,能夠迅速適應流水線工作要求的員工。
同時,鄭州還廣泛提供高等專科教育,使其更加貼合富士康、比亞迪等企業的實際需求。
2023年,河南省在教育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新成立了12所高校,這一數字約占全國新增高校總數的五分之一,彰顯了河南在高等教育發展上的強勁勢頭。在這批新設高校中,專科院校占據了主導地位,共計11所,而本科院校則僅有1所,形成了專科教育為主、本科教育為輔的新格局。
這些新增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涵蓋了幼兒師范、新材料、商業管理、軟件工程、汽車工程、食品工程以及美術等多個領域,旨在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些專業的設置不僅滿足了當前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從地域分布來看,新增的12所高校中,有5所位于河南省的省會城市鄭州。這些位于鄭州的高校主要以工科為主,注重實操性和技術性,具有鮮明的產業特色。它們的設立不僅為鄭州乃至河南省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也進一步提升了鄭州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教育水平和影響力。
當前,鄭州正處于產業結構深度優化與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這一進程中對具備職業技能的人才需求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以汽車產業作為典型案例,2024年前三個季度,鄭州市的經濟總量(GDP)達到了10702.7億元人民幣,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貢獻尤為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鄭州市的實際下線產量實現了驚人的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達901.9%,這一數據充分展示了鄭州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的強勁發展勢頭和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鄭州致力于培養與本地產業深度融合的技能型人才,以此促進產業與教育之間的協同發展,為城市的經濟增長增添新的活力源泉。
中國的優質教育資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現象,河南作為人口大省,其高等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目前僅有河南大學和鄭州大學兩所被納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而在211工程建設高校方面,河南更是僅有一所鄭州大學。這一現狀與武漢、南京等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城市相比,顯得尤為突出。
武漢,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擁有包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在內的多所知名“雙一流”高校,這些高校在學科建設、科研實力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同樣匯聚了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一眾頂尖學府,這些高校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承認自己的短板后,鄭州明智地將焦點轉向了職業教育領域,致力于打造一個與本地制造業需求緊密相連的教育體系。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鄭州的職業教育機構與富士康、比亞迪等制造業巨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這些企業精準輸送了大量具備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
為了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率,鄭州采取了多項創新舉措。一方面,加強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提升教學設施和設備水平,確保學生能夠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和知識。另一方面,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所學能夠直接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此外,鄭州還積極推廣“工學交替”、“訂單式培養”等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之間實現無縫銜接。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也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人才來源,實現了教育與產業的雙贏。
通過聚焦職業教育,鄭州不僅解決了本地制造業企業的人才短缺問題,還推動了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為鄭州乃至整個河南省的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隨著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和不斷完善,鄭州有望在制造業領域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結
90年代深圳以獨特魅力吸引無數年輕人,哪怕面臨風險也義無反顧。隨著內地經濟崛起,鄭州等城市成為新的人口聚集地。鄭州通過全面開放落戶政策、廣泛提供高等專科教育,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尤其是技能型人才。鄭州職業教育與本地產業深度融合,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盡管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但鄭州聚焦職業教育,采取創新舉措,解決企業人才短缺問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未來,鄭州有望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