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偏愛“竹”是到骨子里的。
竹,既與松、梅合為“歲寒三友”,又與梅、蘭、菊并稱“花中四君子”! 古往今來,有多少嗜竹、詠竹者 自詡為高風亮節、寧折不屈的“竹君子”!
清朝鄭板橋“竹畫”????
宋代蘇東坡就以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明志,即寧可生活物資短缺,也不可居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喪失高尚的情操。
清朝熱衷于畫竹的鄭板橋留下的千古詠竹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竹子堅韌不拔的秉性,至今傳唱不絕……
紫竹雙用碳爐電陶爐
而從漫長歲月走來的竹編工藝,則承載了竹子豐富的文化底蘊,展現了中華傳統手藝之美……
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到用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編織出各種形態的竹編工藝品,竹編與茶的關聯性也不小!
北宋名臣、著名茶學家蔡襄編著的《茶錄》下篇《論茶器》就記載如下:
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茶色香味也。
——《茶錄》 蔡襄(著)
可見,北宋時期的焙茶師巧用竹篾編簍、箬葉為襯裝茶,經恒溫焙出來的茶色香味俱佳!
縱觀我國眾多茶類,尚有祁門特產的安茶保留著這樣的小竹簍包裝,后期貯藏陳放多年后竹香、茶香、箬香相互交織,余味無窮!
而在我國眾多傳統手工藝中,以一竹一絲、經緯縱橫演繹東方美學的竹編源自遠古,歷經滄海桑田至今依舊熠熠生輝……
遠古時期
傳統竹編工藝最早可追溯至新時器時代早期,遠古先民們農事活動收獲的米粟、以及打獵時獵到的食物沒有存放的容器。
經過實踐后發現竹子的開裂性強,且頗具彈性和韌性,堅固耐用、能編易織,是很好的材料。 先民們就利用石斧、石刀砍下竹子編織成籃、筐等器皿。
據說,竹器的誕生也為中國陶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相傳遠古先民無意中發現涂有黏土的容器,經火烘烤后盛放液體一點都不會漏水!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帶有竹編紋的陶片
于是妙用竹編的籃筐當作模具,再里里外外糊上泥成竹藤胎的陶培、最后以火烘烤制成陶器,這一點在后世諸多的考古資料中均有被證實過。
諸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發現的浙江良渚文化遺址,就出土了大量竹器紋飾的印紋陶器!而良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公元前3300-2300年),持續發展了1000余年。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帶有竹編紋的陶片
到了1954-1957年,西安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約公元前5000-4500年)也發掘出底部帶有竹編織物印痕的陶器。
遠古時期竹編的紋樣相對簡單,可見當時竹編工藝主打一個實用性。發展至殷商時期,竹編的紋樣變得復雜起來,陶瓷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多種紋飾。
春秋戰國時期
隨著時間不斷推移,春秋戰國時的竹編工藝不再只講究實用性,也為裝飾之用,有了更為豐富的竹編紋飾,也逐步往工藝方面發展,形成成熟的竹器手工業。
尤其是戰國時期的楚國,竹編技法已十分成熟,后世考古出土了近百余件竹編工藝品,包括:竹席、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
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始于東周、流傳于戰國至兩漢時期的“刀扇”,其以竹片、篾片編織而成,扇面略呈梯形,因手柄有長短之分,在戰國時期主打的功能性亦不相同!
刀扇又稱為“便面”或“障面”等,手柄長、扇面大的通常為仆人舉著的儀仗,是彰顯主人地位的象征,也有擋陽光、風沙之用;手柄短、扇面小的多為戰國女子所持有,遮面之用。
湖北江陵馬山一號墓出土戰國中期竹編“刀扇”紋樣
據湖北江陵馬山一號墓出土的戰國刀扇珍品,不難看出其編織之工整、紋飾之多樣、制作之精巧……可見戰國時的竹編工藝確實精進不少,已然頗具藝術審美態勢。
近年來隨著漢服復興,戰國袍也頗受漢服愛好者青睞,而刀扇也成了戰國袍的標配!如今的刀扇材質不限于竹編、紋飾也更精致了,但還是原汁原味的竹編刀扇更搭。
唐宋元明清
到了唐代,元宵節(古稱“上元節”、“元夕” 、“春燈節”)是一年一度的盛會。
影視劇中的上元節燈會
正是從唐代起,“元宵張燈”成為法定之事,在民間逐漸成為習俗,至宋代已十分流行,而此節 最大看點就是各式各樣的花燈!
彼時,花燈的做法就是以竹篾扎好燈的骨架,外圍糊上彩紙、絲綢等提高美感,手藝精者還有用竹絲編織作裝飾。
《觀燈圖》 李嵩(宋朝)
比如宋代盛行的“龍燈”,其龍頭、龍身大多是以彈性、韌性高的竹篾作內骨編織而成,龍鱗則是用竹絲扎結制成,再糊上繪畫精致的彩紙,別提有多栩栩如生了!
元末明初,湖南益陽出產了以水竹為原料、破篾織席的水竹涼席,素有“薄如紙、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之譽,夏日消暑頗有奇效,于明清兩代被列為朝廷貢品。
明代竹編黑漆描金人物紋長方倭角果盒(安徽博物院藏)
而在明朝初期,竹編也已然成為當時百姓養家糊口的一門“技術活”!彼時,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常游街串巷上門編織竹席、竹籃、竹箱等竹器,工藝甚是考究。
不僅如此,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輩出,至明中期精巧的竹編與漆器技藝結合在一起,創制出了精美絕倫的首飾盒、書畫盒、糕點盒、果盒等非常上檔次的竹編漆器器皿。
梅妃竹銅茶臺
至清朝乾隆后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到了道光年間,以精細見長,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技藝特色的瓷胎竹編問世,享譽“東方藝術之花”。
近代至今
從遠古時期走來的竹編工藝,走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進一步完善了竹編技法和編織圖案,匯集了150余種編織法!
而當時南方多地的工藝竹編勢頭正盛,后因抗戰爆發,流傳上千年的竹編工藝一度沒落,直到抗戰取得勝利后才逐漸復蘇。
紫竹把手竹編正方形帶蓋小提籃
20世紀50年代后,竹編工藝名正言順的歸入工藝美術行業,不少技藝高超的竹編藝人脫穎而出,斬獲“中國竹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進入21世紀,縱橫千年的傳統竹編技藝越發受到重視,南方多地的竹編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緞面印花莨玉美物正方手提包
今時今日,千年竹編工藝已形成砍竹—刮青—晾曬(半年)—蒸煮—破篾—抽絲—編織—定型等一套完整的精制工序,為一代又一代傳統竹編手藝人傳承……
近日,小懂團隊走進云南深山,才得以窺見每一件精美的竹編工藝品有多來之不易……
香云紗臺灣精編茶席
在此,我們也為大家精心策劃了手工竹編美器專場,定于12月8日(本周日)晚18:00準時開播!
本次專場將帶來大漆茶盤、龜甲茶則、炭爐火缽、竹絲提籃、壺承等精品竹編茶器。歡迎茶友們即刻點擊上方鏈接【觀看直播】,與小懂一起感受經緯縱橫的竹器之美!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相關書籍、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竹制品竹編的歷史文化》(中國竹編網);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