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說過,如果不考慮戰爭消耗,不考慮幾百萬人的吃飯穿衣,就不是戰略家。
淮海戰役打到第二階段的時候,云集在作戰區域內的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和地方部隊、支前民工共計134萬人,這還不包括不斷增加的俘虜在內。由于部隊調動頻繁、轉用兵力頻繁,加上華東、華中、中原和冀魯豫四個根據地之間沒有統一的協調機構,致使糧食供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一時間,一百多萬人的吃飯問題成了大問題,甚至成了“關系戰役勝負的一個關鍵問題”。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有著豐富一線統軍經驗的粟裕當然深諳這個道理。此時,針對“糧食籌借有限,雖餓飯不多,但拮據萬分”(《粟裕軍事文集》第442頁)的現狀,粟裕高度重視。12月15日,也即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剛一結束,粟裕即發電給鄧子恢、李達并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華東局、中央軍委,提出了解決糧食問題的一攬子建議:
關于糧食供應組織問題:
粟裕建議召開一次包括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方面代表的聯合支前會議,統籌解決糧食及其他支前問題,切實形成糧食供應和其他后勤保障的整體合力。
關于糧食供應標準問題:
粟裕提出了“六個統一”,主要是:
1、斤兩必須統一,當時山東、華中用市秤,每斤十三兩六錢,江淮、豫皖蘇每斤十六兩,冀魯豫每斤十四兩四錢。
2、糧票統一,目前各區糧票暫時一律通用。
3、糧食折合率統一。
4、支拔手續統一。
5、糧彈運輸能力統一調劑。
6、新區就地借糧政策統一等。(《粟裕軍事文集》第444頁)
關于避免糧食供應浪費問題:
粟裕建議“做到不摻水、不摻土,過秤包裝,派人押送,并派干部親到各點,自行設立糧站,由戰區支前機關統一支拔”(《粟裕軍事文集》第444頁)。
關于油鹽物價、貨幣金融等問題:
粟裕建議由統一支前機構在總前委意圖下通盤籌劃,一并考慮。
透過粟裕電報的字里行間,面對正酣的戰事,粟裕還能拿出時間這么科學客觀地提出解決一百多萬人的糧食供應的良策,并且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注重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不僅從宏觀上分析了整個戰役糧食供需形勢,而且從微觀上精確計算和設計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是令人嘆服!真是令人叫絕!
很快,中央軍委和總前委采納了粟裕的建議,指定由劉瑞龍、傅秋濤主持,于12月26日至29日在徐州召開了有4個解放區和華野、中野代表參加的聯合支前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各個解放區的支前任務和分工協作辦法,順利解決了淮海戰場面臨的糧食供應緊張及后勤保障機制不順暢等一攬子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粟裕軍事文集》《粟裕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