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編輯|t
引言
1949年春,冀魯豫南下支隊在菏澤晁八寨集結,3933人,一個不多,一個不少。這不是一次普通調動,這是一次“只許前進”的歷史轉場。
他們穿越八省,翻雪峰山、渡長江、進苗嶺,南下八千里,走進了新解放區,也走出了一代人的一生。到達貴州那年,他們說:政權空白,萬事待興。
三年后再回頭看,他們建起了黨委、推完了土改、穩住了財政,整頓了治安。這不是遷移,這是定居;這不是暫時援建,這是終身事業。
一聲令下,十萬青年拔腿南下
1948年10月28日,中央下發《準備奪取全國政權所需干部的決議》。調干總量53000人,任務從中央直接壓到每個區黨委,要求成建制抽調整套架子,黨政軍群全線出動。冀魯豫邊區收到調令時間是1949年2月3日,地點在冀魯豫區黨委。
13天后,第一批山東干部集結于菏澤晁八寨,組建南下支隊,總人數3933人,編制配比為大隊、中隊、小隊三級。大隊配黨總支,中隊設支部,小隊配組長。干部成分以鄉村基層骨干為主,八成以上參加過土地改革,七成以上擔任過村、區級黨政職務,平均年齡25歲。
干部中不少人寫下請戰書,有人用鮮血簽名,有人留下遺書。他們不是離職,是離家。行軍路線途經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3月啟程,5月到達贛東北。隨后進入貴州,時間是1949年9月至11月。
路線是:過長江,翻越雪峰山,進入苗嶺。全程8000余里,翻山越嶺,物資緊張,干糧依靠沿途支前群眾籌措,住宿大多搭帳篷。途中軍糧斷供三次,干部靠野菜度日。
西進貴州干部達到一萬人以上,其中山東南下干部為主力。進入貴州后,他們由中共貴州省委統一調配,展開“三級接管”:省、專區、縣三級黨委同步建立。到達貴陽當天是1949年11月15日,解放軍入城當天,山東干部即進駐市政府原國民黨辦公室。
他們來的時候,貴州政權尚屬空白。僅貴陽市就有八個區級單位完全缺員,干部靠插空辦公,白天收檔案,晚上清文件,平均工作時長超過16小時。第一批干部即入駐貴陽市軍管會,負責接收檔案、接管糧倉、管理金融。
一南一北,兩重天地。他們說:“今天我們代表政府,明天我們就是政府。”自此,他們將政權從接管轉入建設。
一到貴州,他們成了全村最忙的人
1949年11月中旬,山東南下干部開始全面接管地方行政。以貴陽為中心,向全省各地展開鋪設。
黔南、黔東南、畢節、遵義等原游擊區,干部不足三成,山東干部承擔全部建政任務。貴陽市在11月底完成所有黨政機關初步設立。1950年春,啟動土地改革,山東干部一線督戰。
工作強度極高。遵義地區共轄32個鄉,每個鄉由1名南下干部駐守,分發工作任務為“整村摸底、土改復核、群眾組織三合一”。
干部不僅要寫材料、填表格,還得跟土改農會下地勘丈,三個月走訪比例達到“戶均一次”,數據匯總由干部手抄上報。
到1951年,貴州土改進入第二階段,80%的工作組負責人為南下干部。據檔案記載,貴陽市土地清丈總面積412萬畝,其中310萬畝由南下干部測量,誤差率控制在3%以內。
土改推進后,南下干部組織貧協、組建民兵,進行鄉治建設和秩序整頓。
工作之外,南下干部還兼任地方小學老師、宣傳員、衛生管理員。興義縣曾有一個村,因無醫生,駐村干部用《赤腳醫生手冊》為村民接生,接生成功后被稱作“接生書記”。
貴州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大多干部長年無法返鄉。除春節短暫通信,其余時間斷聯。據《貴州省南下干部生活記錄》統計,1950年至1953年間,山東干部主動申請調回原籍人數為零,主動申請留任人數超過總數的九成。
到了1953年,貴州土地改革完成,地方治安穩定,財政體系成型,干部編制基本歸位。南下干部大多被任命為鄉、區、縣各級政權骨干,承擔長線治理任務。
政權穩住了,干部卻沒有離開。他們說:“我們不只是支援貴州,我們就是貴州的一部分。”
為解放立功,為建設扎根,卻成了“異鄉人”
1953年土地改革結束,山東干部進入“留任期”。各地新成立的縣、區級黨委書記中,三分之一以上由南下干部擔任。以畢節地區為例,22名正科級干部中有17人來自山東。
干部身份轉為本地編制。婚姻、住房、戶籍逐步安置。干部家屬南遷政策于1953年7月出臺,僅貴陽一地便辦理家庭團聚申請1322份。
終生未歸的背后,是制度的確定性和個人的選擇。南下干部調回原籍需中央批準,審批周期為18個月起,優先處理“因病需歸”及“家庭困難”人員。非特殊情況原則上不予調動。
干部多為20歲左右南下,到1980年代多數已退休。他們在貴州留下姓名,卻無山東的歸籍記錄。
比如張存信,1949年赴貴州擔任縣委組織干事,1958年任縣委書記,至1985年退休,一直未回山東老家,老年時自言“家在遠方,但骨頭扎在這片地里”。
1983年山東省組織部發函貴州省委,尋訪當年南下干部,共計找到戶籍外遷人員8749名,占南下總數85%以上。其中,86歲以上老人仍在貴州生活的超過四成。南下干部子女在貴州工作生活比例超過九成。
干部不是消失了,而是變成了“異鄉人”。不是因為歸不得,而是早就把他鄉當成了故鄉。
有人曾問:你們為什么不回山東?他們答:貴州需要人,我是來這兒干活的,不是做客的。
參考文獻:
[1]李洪彥,劉軍.沂蒙干部風雨馳騁下江南[J].炎黃春秋,2019,(05):39-43.
[2]顏衛.八千里路云和月:山東南下干部西進貴州[J].春秋,2022,(02):39-44.
[3]張根福,李鳴宇.抽調、分配與融合:八千山東南下干部入浙履職探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4(06):83-9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