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流浪人員露宿,號稱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州,在高架橋與天橋底下澆筑“水泥錐”。這一招果然管用,水泥錐澆筑后,流浪人員和打零工者都從高架橋和天橋底下消失了。
沒有了流浪漢,廣州城看起來文明多了,廣州城的管理者們也不再需要大清早去橋洞下面驅趕流浪人員了。至于那些原本以橋洞為棲身之地的流浪者們去了哪里,是死是活,那都不是城市管理者們要關心的事。
國人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2013年廣州“水泥錐”事件曝光后,有樣學樣,2018年,廣西柳州,為了驅趕流浪人員,城市管理者們別出心裁地將流浪人員賴以棲身的臨街長廊布滿密密麻麻的“梅花樁”,在“梅花樁”里,別說露宿了,流浪漢想在那里坐下休息都困難。
2023年5月,深圳龍華區龍華大道與觀瀾河之間的綠地上的長條木凳上加裝了金屬分隔欄,目的是為了防止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在木凳上躺著睡覺,影響市容。
今年8月,有網友爆料稱,上海火車站廣場上的長條椅被焊上鋼管防躺;還有網友吐槽成都、重慶的公交站臺安裝的候車椅,設計成“45度斜凳”,不僅狹窄而且滑溜,老人小孩無法使用,成年人想安穩坐下都成問題。而成都市建委的回應更是匪夷所思:該設計的特點在于“腳觸地則坐得穩,腳一離地便易滑落”,設計的初衷就是避免座椅被流浪漢長時間占用!
11月19日,網友反映湖南長沙黃花國際機場附近的公交站椅子設計不合理,“椅子只能坐半個屁股,設計有靠背但也靠不了,坐起來也不舒服。”官方回復:椅子是用來坐的,不是用來躺的。
12月3日,江蘇昆山震川好人公園長椅上面焊鋼管的照片被網友發到網上引發輿論關注,當地市民透露,昆山相關部門這么做,是為了阻止附近中華園小區的日結工在長椅上睡覺影響市容,他們不僅把座椅上焊了鋼管,而且還特地安排專人設點巡邏把人攆走。
類似事件,各地都有,為了創建文明城市,我們的城市管理者,真的是嘔心瀝血,煞費苦心了。當然,這類事件曝光后,城市管理者們也意識到了這種做法欠妥,大都在被曝光以后拆除了,只是這個城市拆了,那個城市又在重蹈覆轍,反正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銀子。
其實,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大到帝皇將相,小到黎民草根,都是要尊嚴,要面子的。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有人愿意去打零工,去流浪,去承受屈辱的。但凡有一線可能,誰都不會去露宿街頭,棲身橋洞。所以,我們的城市應該多些同情心,應該給這些遭受苦難的人一個棲身之所。
對待窮人的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尺,也昭示著一座城市治理的溫度,更拷問著一個社會的良心!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梅花樁”、“水泥錐”、“阻躺管”、“滑躺椅”此類在苦難者傷口上撒鹽的設計完完全全就是“反人類的”!
我們的城市在飛速發展,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街道車水馬龍,這是城市繁榮的表象。然而,在這光鮮背后,那些流浪群體卻被忽視甚至被驅趕,這絕不是文明應有的模樣。
城市管理者們不應只著眼于表面的整潔與秩序,而應更多地去探尋問題的根源,是社會福利體系的漏洞,還是就業幫扶的不足?真正的文明城市,應當是包容的,能接納每一個身處困境的靈魂,給予他們希望與溫暖。
當我們在街頭看到那些流浪人員時,不應是冷漠地驅趕,或是用冰冷的設施將他們拒之門外,而是伸出援手,提供救助與引導,讓他們有機會重新融入社會,有尊嚴地生活。唯有如此,我們的城市才稱得上是充滿人性光輝與文明溫度的美好家園,才能讓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尊重與關愛,讓“文明”二字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與關懷。
(文中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必刪,原創作品,謝絕抄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