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年會不能停》,發現它最棒的地方是,它把當代職場中奉行人情社會那一套的骯臟面拍出來了。
并非說人情世故是骯臟的,把農耕文明那套人情邏輯套在現代職場上,人情社會的那套就是臟的。電影也提到,胡建林會為老廠子跑東跑西,這是人情世故的厚道處。
人情邏輯的特征之一,就是信奉關系就是第一生產力。
Peter和馬克堅持給胡建林伴舞,因為他們誤以為胡建林是胡總的兒子。
即便胡建林把年會變成吐槽大會,兩人依舊會關心他們有沒有站對。
托馬斯要求胡建林打配合,來個將錯就錯,因為他告訴胡建林,如果錯誤被發現,胡建林會被辭退,馬杰克被問責,工作肯定是沒了,外包的小姑娘也保不住工作。
用關系拉近關系,依舊是國人常見的行事邏輯。
胡建林說叛逆和馬杰克是朋友,馬杰克還不同意,我們是兄弟。
為什么是兄弟?
因為兄弟有血緣關系打底,比朋友更親密。馬杰克在職場摸爬滾打多年,早就明白和領導拉近關系的重要意義。
胡建林是喜劇思維創作的形象,生活中未必能見到,馬杰克則是現實打工人的寫照,職場上很常見。馬杰克的謹言慎行,畏手畏腳,甚至有奴才相,這是職場對人的異化。
在片中,本是領導的馬杰克,見到下屬胡建林,反而會對胡低頭哈腰。
有關系的下屬,他不敢惹,犯錯誤的領導,他更不敢惹。馬杰克卑微的工作日常,能打動很多沒關系沒背景的打工人——能到這種形態的打工人,叫社畜。
影片開頭,胡建林本是一名被集團忽視的普通鉗工,一次意外被Peter錯調到眾和集團,馬杰克發現領導犯錯了,他寧愿被罰一個月工資,也不敢說領導錯了。
這個處理非常棒。
馬杰克不敢說Peter錯了,因為他知道這樣做,Peter勢必要讓他背鍋。與其被罰一個月薪水,也比丟掉工作好,這是馬杰克的權衡。
Peter犯下的錯誤引發連鎖反應,最后連Peter的上司托馬斯都提議要將錯就錯。
錯中錯的設計,很諷刺,很傳統,很中國。
領導不會犯錯,錯的是下屬,這個價值判斷簡直是我們國人的膝跳反射。
我在分析《不討好的勇氣》時引用過社會學家翟學偉對中國人角色互動中的解構模式,上下級是典型的偏正結構。
在偏正結構中,上級(權威者)是“正位”,下級(非權威者)則是“偏位”。在職場中,這種偏正結構表現為上級的決策和判斷被認為是正確的,下級通常只能執行而不多加質疑。
人非圣賢,都會犯錯。于是,偏正結構會出現下圖四種情況。
馬杰克發現Peter是錯誤根源之后,沒有告訴Peter,他采用的是類型四,共同謀劃。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是職場老油條的做派。
總有些職場成功學強調,跟對人,比努力工作更重要。
這句話有些三觀不正,但不可否認,這是對日常生活的經驗總結。
在中國文化中,領導是權威的象征,而中國人的面子文化,會默認權威總會被視為天然正確。最高級別的權威就是天子,而天子圣明,永遠不會犯錯,天子是好的,壞的是奸臣宦官。
現代職場依舊有這種思想遺毒,不管領導是真對還是假對,但下屬一定要明白,即便領導是錯誤的根源,那也是自己執行失誤。在這種思維框架下,領導犯錯,下屬背鍋,就容易打工人的親身經歷。
《年會不能?!方Y尾,徐云峰和托馬斯下臺,而Peter卻能完美隱身,Peter的上級領導沒有權力左右他的命運,于是他就不用背鍋了。
當代職場會讓年輕人厭惡,想要整頓職場,就是因為他們發現職場奉行的一些價值觀,就是從農耕文明時期抄來的。
拼關系,走后門,跪舔領導各種加班,《年會不能?!穼⑦@些庸俗做派編成諷刺喜劇,這是影視作品給打工人造夢。
我們看電影時就像叛逆吐槽糟糕的企業文化,這公司沒法呆老娘我要撤了,然而當別人喊她干活時,趕緊笑臉相迎去工作。
好諷刺。
我們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但因為大家都這樣做,于是也會延續這種不對。
為了權衡利弊,于是不辨是非,委曲求全。然而,委曲,真的能求全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