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于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這是繼1948年11月1日頒布的《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后,中央軍委又一次針對全軍番號調整所作出的最新決定。
這次決定,核心內容只有一點,那就是將原西野、中野、華野以及東野的番號進行改編。
其中,西野(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中野(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華野(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而東野(東北野戰軍)則改編為第四野戰軍。
看到這里有人就會問了,除了四大野戰軍之外,我軍還有一支強大的部隊,那就是由聶榮臻率領的華北野戰軍,這支部隊在1949年全軍整編之際,兵力一度達到了32萬人。
而當時的一野,才不過區區15萬人多點,還是后來18兵團、19兵團加入后,總兵力才超過了30萬。
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何兵力遠超一野的華北野戰軍,沒能成為第五野戰軍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得談談華北野戰軍的歷史淵源。
一、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我軍從來就沒有“華北野戰軍”這個正式編制,而該稱呼只不過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而已。
而“華北野戰軍”正規的稱呼,則是華北軍區野戰部隊。
對此,有人可能會感到意外,咋會沒有華北野戰軍這個正式編制呢?實際上真的沒有,這一點,在軍史中有明確記載。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的前身,是晉察冀野戰軍,1945年抗戰勝利后,我軍各軍區的正規部隊,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得到了長足發展,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新的戰爭形勢,各大軍區便開始陸續組建“野戰軍”這個建制。
最終,結合各部隊所在的區域,我軍共組建了包括華中、山東、晉冀魯豫、晉綏、晉北野戰軍以及晉察冀這六大野戰軍建制和番號。
而在這其中,晉察冀野戰軍又分為第一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
當時擔任晉察冀第一野戰軍司令員的正是聶榮臻元帥,而擔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二司令員的,則是蕭克上將。
并且,他們兩位在當時還擔任著晉察冀軍區的司令員和副司令員職務。
這么做的目的前文也說了,主要是為了適應新的戰爭形勢,所以中央軍委才會決定各戰略區就當時現有的兵力抽調出一部分,編為野戰軍。
需要注意的是,雖說野戰軍形成于各大軍區之內,但并不意味著就隸屬當地軍區的建制,當時中央在《關于擴兵和編組野戰軍的指示》這份文件里就明確要求,“以后此類機動兵團(指野戰軍)需直接受中央軍委以及各中央局的指揮調動,不隸屬當地軍區的建制。”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晉察冀的第一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才得以成立。
但在晉察冀的兩支野戰軍部隊成立沒多久,也就是在1945年的12月份,出于各種原因,這兩個野戰軍建制便被撤銷和合并,其中,晉察冀第一野戰軍番號撤銷,第二野戰軍領導機關則與冀察熱遼軍區合并為冀熱遼軍區。
這就意味著,剛剛成立的晉察冀第一、第二野戰軍番號沒了。
一直到1946年6月,根據中央的戰略決定,晉察冀軍區再次組建了晉察冀野戰軍,不過這次沒有分第一、第二,而是只有一個番號,就叫晉察冀野戰軍(蕭克任司令員)。
根據編制,當時晉察冀野戰軍下轄1、2、3、4共四縱隊。
其中,第1縱隊為原晉冀魯豫軍區1縱,司令員為楊得志,第2縱隊為原晉察縱隊,司令員為郭天民,第3縱隊為原冀中縱隊,司令員為楊成武,第4縱隊為原冀晉縱隊,司令員為陳正湘。
那么是不是到了這里編制和番號就固定了呢?并沒有,僅過了半年,即當年的12月份,晉察冀野戰軍又一次迎來了改編。
這次改編的結果,是撤銷了晉察冀野戰軍的指揮機構,而野戰部隊則歸晉察冀軍區直轄。
不僅如此,當時晉察冀野戰軍的1縱,也在野戰軍編制撤銷后,由政委蘇振華帶隊回歸了晉冀魯豫。
而剩下的三支縱隊,則改為野戰縱隊。
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最終的結果就是,晉察冀野戰軍在第二次成立僅半年后便被撤銷。
而到了1947年的6月,晉察冀軍區來了一位重量級的人物,誰呢?正是朱老總。
朱老總來的目的,就是來幫助晉察冀軍區解決問題的,在他的大刀闊斧改革下,晉察冀野戰軍再次組建,這次除了下轄第二、三、四縱隊外,后續又新增了第六縱隊。
就這樣,晉察冀野戰軍這個番號和編制被沿用下來,并一直沿用到了1948年5月,由于當時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并為了華北軍區,因此,晉察冀野戰軍也隨之改編為華北軍區野戰部隊。
再往后,就是1948年11月的全軍整編了。
所以,從這個歷程來看,在我軍的正式編制中,從來就沒有所謂的“華北野戰軍”這個番號和建制,之所以會有這個稱呼,主要是約定俗成的叫法,該部隊正式的名字叫做“華北軍區野戰部隊”。
不過,不管是叫什么,當時這支部隊兵力規模屬實不小,且在抗戰時期晉察冀根據地表現不錯,但為何沒能在全軍整編時成為第五野戰軍呢?
說起來,造成這結果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戰績不算亮眼。
二、
抗戰時期,晉察冀根據地確實是表現相當突出,當時華北是日軍最重視的淪陷區,因此,當我軍要在這里建立根據地時,自然就遭到了日軍嚴酷而慘無人道的掃蕩。
而就是在這種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聶榮臻卻以區區3000人馬起步,最終不僅站穩腳跟,同時還建立了面積廣袤、人口眾多的模范根據地。
但在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后,華北軍區卻表現一般。
先是在綏遠戰役中,晉察冀、晉綏兩大軍區聯手進攻,卻被傅作義以少量兵力抗住,這就不說了,在大同集寧戰役里,我軍兵力雖占據優勢,但卻被傅作義圍魏救趙計策所破。
最終,我軍在付出了慘重損失后,只得被迫撤出大同和集寧。
之后不久,傅作義卷土重來,向華北重鎮張家口發起進攻,這一次,傅作義更是狡詐之計頻出,先是吸引我軍主力,然后迂回哦直接奇襲張北,而最終,張家口落入傅作義之手。
由于傅作義連連取勝,導致其極為得意,甚至竟猖狂的在報紙上發起挑釁。
1946年的9月20日,傅作義就在《奮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得意洋洋的文章,其中他就提到,“被包圍、被擊潰、被消滅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夸的所謂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賀龍、聶榮臻所部主力”。
傅作義的這份宣言,可謂是相當的囂張,但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確實是他打了勝仗。
也正因為在傅作義手里連連吃癟,導致在一段時間里,華北軍區部分戰士甚至出現了“恐傅癥”,不愿意也不肯與傅作義的部隊交手。
而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越不敢與傅作義交手,就越會吃敗仗,就這樣,晉察冀根據地被傅作義牢牢的拖住,無法發展壯大。
同樣是因為戰績不佳,在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前委在陜北靖邊縣小河村舉行的擴大會議上,周總理根據戰績,就為各戰區做過排名,其中,晉察冀軍區排名倒數第一。
當然,導致晉察冀戰績不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沒有健全的司令部機關,缺乏足夠的戰將,此外,由于抗戰時期時受到日軍的瘋狂掃蕩,而為了生存下來,晉察冀各軍分區只能是各自想辦法,因此就有了很大自主權。
這么一來,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除了各自種地外,還發展了油坊之類的小生意,目的就是為了讓部隊活下來。
這在當時是無奈之舉,也確實有利于根據地生存,但卻不利于后來的統一指揮,尤其是在軍事行動上,不利于統一指揮和統一調動。
做不到統一指揮和統一行動,自然就限制了部隊的戰斗力,加上在解放戰爭初期,晉察冀軍區也派了一支精銳去了東北,這更加削弱了整體戰力。
種種不利因素綜合在一起,就導致晉察冀很難適應解放戰爭時期的大兵團作戰模式,因此導致戰績不佳也是必然結果。
而這也是為何在1946年時,晉察冀軍區取消野戰軍編制的原因所在。
鑒于晉察冀問題較多,這才有了后來朱老總東渡黃河來到晉察冀,親自操刀對晉察冀進行整改,而有了朱老總的坐鎮,晉察冀的潛力被激發了出來,在后來的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中,果然擊敗了傅作義。
同時,也是在朱老總的主持下,晉察冀野戰軍得以再次組建,并在之后成了華北軍區野戰部隊。
但不管怎么說,在進入解放戰爭初期,華北在軍事上被壓制是事實,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后來東野入關才算徹底扭轉,由于在此之前華北軍區野戰部隊被牢牢鎖在華北而無法向外發展,自然就字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后來的改編結果,最終沒有成為第五野戰軍。
三、
而與華北野戰部隊相比,人數雖說少十幾萬的一野,卻有著相當不錯的戰績。
一野的前身便是西北野戰軍,西北地方雖大,但卻極為貧瘠,這本身就讓部隊在生存和發展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當時西北有國軍胡宗南部這個重兵集團。
胡宗南部在西北最高時有多少兵力呢?據統計,國軍在陜甘寧以及新青等省,一共有43個旅,人數則高達32萬人。
這32萬人中,有大約7萬人左右駐守新、青兩地,剩下的25萬,則全部用來對付我陜甘寧邊區。
這還不算完,在這25萬人之中,能稱得上國軍精銳的就有17萬人20個旅,這些部隊裝備精良,戰力強悍,尤其是其中的青寧二馬更是兇悍無比。
而反觀西北野戰軍,兵力屬實少的可憐。
與其他戰略區不一樣的是,最早中央是沒有在西北戰場成立方面軍計劃的,所以留守在這里的部隊,主要是以警備為主的部隊,而人數也只有兩萬多人。
這兩萬多人,就是當初彭總在成立西北野戰軍時手里的全部力量。
除了兵力少之又少,裝備上更是差到極點,曾經陳毅在1947年參觀西北野戰軍后,回去就在干部會議上說,“他們(指西北野戰軍)每打一仗每門山炮只準打5發炮彈,迫擊炮每門只能配5發到15發炮彈。”
而同時期的華野,每次外線作戰,山炮每門配備炮彈150發,迫擊炮則配100發炮彈。
總之就是,當時各大野戰軍和戰略區,就數彭總領導的西野條件最苦最差,但就是這么苦的條件,彭總卻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以兩萬多人的兵力,硬是牽制住了胡宗南的25萬大軍,并且還創造了一場接著一場的勝利。
所以,有這么驕人戰績的西北野戰軍整編為“老大哥”一野,也是必然的,有個形容就十分好,說一野就像是家里的長子,吃苦最多但卻從不抱怨,反而處處維護弟弟們,這樣的“長兄風范”,也無愧于“第一野戰軍”這個番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