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帝朱翊鈞,以年號萬歷聞名,其統(tǒng)治時間之長,在明朝歷史上無人能及。
萬歷登基后,倚重賢臣張居正,推行考成制度,精簡政府機構,改革稅役體系,同時大力加強軍備,提拔戚繼光統(tǒng)領軍隊,使得大明國力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
在親政初期,萬歷勤勉執(zhí)政,生活簡樸,充分利用了張居正的改革成果,推動明朝進入了被稱為“萬歷中興”的治世時期。
在萬歷的治理下,大明展現(xiàn)出了復蘇與振興的強勁勢頭,讓世人一度相信,明朝即將迎來一個嶄新的、充滿希望的未來。
然而,因國本之爭與朝臣的激烈對抗,萬歷帝心生厭倦,漸漸對朝政失去了熱情,他選擇以拒不上朝的方式,表達著不滿,致使明朝本已初露端倪的復興之勢,瞬間化為泡影。
盡管萬歷帝在三大征中獲勝,但薩爾滸之戰(zhàn)的慘敗卻成為明清交鋒的轉(zhuǎn)折點。
此戰(zhàn)后,后金與大明在東北方向勢均力敵,并逐漸占據(jù)上風,最終取代明朝,建立了大清。
正因如此,故有“明亡于萬歷”之說。
那么,這位一度讓大明煥發(fā)生機的萬歷皇帝,在面臨生命終結(jié)之際,究竟是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后事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翻開萬歷遺詔,探尋其中的詳情:
朕以沖齡纘承大統(tǒng),君臨海內(nèi)四十八載于茲,享國最長,夫復何憾!念朕嗣服之初,兢兢化理,期無負先帝付托,比緣多病,靜挕有年,郊廟弗躬,朝講希御,封章多滯寮采半空加以礦稅煩興,征調(diào)四出,民生日蹙,邊釁漸開,夙夜思維,不勝追悔,方圖改轍,嘉與天下維新,而遘疾彌留,殆不可起,蓋愆補過允賴后人,皇太子聰明仁孝睿德夙成,宜嗣皇帝位,尚其修身勤政親賢納諫,以永鴻圖。皇長孫宜及時冊立進學,瑞王、惠王、桂王各擇善地,令早就藩封,大小臣工務協(xié)恭和衷,輔理嗣君,保乂王室,是皆朕惓惓之至意也。
內(nèi)閣輔臣亟為簡任卿戴大僚盡行推補,兩次考選并散館科道官俱令授職,建言廢棄及礦稅詿誤諸臣酌量起用,一切榷稅并新增織造燒造等項,悉皆停止。各衙門見監(jiān)人犯俱送法司查審,應釋放者釋放。東師缺餉宜多發(fā)內(nèi)帑以助軍需,陣亡將士速加恤錄。喪禮遵舊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民間音樂嫁娶,宗室親王藩屏為重,勿得擅離本國。各處摠督鎮(zhèn)巡三司官地方攸系,不許擅去職守,聞喪之日,止于本處哭臨三日,進香差官代行。衛(wèi)所府州縣并官□并免進香,詔告天下咸使聞知。
萬歷遺詔開篇即言“朕以沖齡纘承大統(tǒng)”,意指其自幼年便肩負起皇位的重任,至今已“君臨海內(nèi)四十八載”,成為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心中并無遺憾。
緊接著,萬歷回憶起初登基時,兢兢業(yè)業(yè),力求不負先帝之托,然因后來“多病靜養(yǎng)”,未能親力親為于郊廟祭祀與朝堂講學,導致政務積壓,官員空缺,加之礦稅繁重,民不聊生,邊疆烽火漸起。
對此,萬歷深感痛心與悔恨,本欲改革圖新,卻不幸病入膏肓,難以起身。于是,他將希望寄托于后人,特別是“聰明仁孝,睿德夙成”的皇太子,期望其能修身勤政,親賢納諫,以續(xù)大明之鴻圖。
同時,萬歷叮囑大小官員都要和睦協(xié)作,輔佐新君,保衛(wèi)王室,此乃他“惓惓之至意”,誠懇的遺愿。
在政務領域,萬歷痛定思痛,針對自己往昔備受指責的政策,決心實施一場全面的“撥亂反正”。
萬歷要求內(nèi)閣輔臣迅速選拔賢才,填補空缺,對兩次考選及散館科道官均予授職。
對于因建言被棄或受礦稅牽連的官員,要酌情起用。
同時,他宣布停止一切苛捐雜稅及新增的織造、燒造等項目,以減輕百姓負擔。
在軍事方面,萬歷尤為重視東部邊軍的糧餉短缺問題,特令增撥內(nèi)庫資財,以確保軍需充足,并迅即撫恤陣亡將士。
在喪禮上,他主張遵循舊制,以日代月,二十七日后即脫喪服,同時不禁民間音樂嫁娶,以體現(xiàn)其寬厚仁愛之心。
對于宗室親王及各地官員,萬歷亦有嚴令。他強調(diào)親王乃國家之藩屏,不得擅自離國;各地總督、巡撫、三司官等要堅守崗位,都關乎地方安危,不得擅自離職。
萬歷遺詔,糾過往之失,停苛稅輕民負;憂邊疆軍需,恤陣亡顯仁心。一個對自己持否定態(tài)度的”罪己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