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筆千年:穿越的家譜——宿松縣下倉吳氏始祖考證
作者:阿域(吳雪奇)
一、概述:
筆者經查看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得知,宿松縣下倉有一支茂權公的吳氏,遷自徽州休寧。近日查看了相關休寧吳氏族譜并發現有相關記載,卻意外發現了其他三支遷松始祖的族譜。經過對比發現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中有世系缺失,后經過相關考證得知另一支文相公始祖世系居然缺失有二十六世,相差大約800余年。經過對比和核實,得到以下論證,希望有知曉與此相關文獻或信息者共同商榷。
二、文相公世系缺失考證:
據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中“宿松吳氏世系淵源圖”看,被視為新安吳姓始祖的少微公(以少微公為泰伯世次第六十五世),至遷入宿松下倉的始祖文相公,相隔十一世,與遷入宿松下倉的另一支茂權公卻只隔有八世,按《宿松吳氏家譜》中分遷地輿圖記錄,從少微公到文相公只有十世。
據搜狗百科查證:吳少微,字仲材,號遂谷。生于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唐明皇天寶八年(750年),與夫人朱氏合葬休寧石葉山(后改名鳳凰山)。唐長安元年(701年)辛丑進士。少微公為新安吳氏遷入始祖,而后世系分遷各地,其中一支十一世的琇公為休寧始祖。
筆者據《休寧吳氏家譜-古契齋藏-明崇禎3年(1630)-吳維東輯鈔本》考證,文相公為休寧始祖琇公26世,琇公第二十六世文相公遷入宿松下倉,琇公乃少微公第十一世,世系如下:【65】少微→【66】鞏→【67】泉→【68】王全→【69】叔溱→【70】矩→【71】明→【72】超 →【73】春→【74】天推→【75】透(更名琇)。
以少微公為泰伯世次第六十五世計算,因而文相公應為泰伯世次第一百一世,此世系與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中“宿松吳氏世系淵源圖”竟然相差有二十六世之多。文相公世系詳圖如下:
據胡氏族譜記錄,明經胡氏第二十四世祖積福公,字方塘,福壽公之子,于明弘治七年 (1494年) 年由徽州休邑遷入安徽省宿松縣下倉,生于明成化乙酉(1465年3月19日),歿于嘉靖已酉年(1525年5月初6日)。而根據家祖傳說,本族下倉吳氏始祖與明經胡氏第二十四世祖積福公為兩親家,一同從休邑遷入本地。按這個說法計算年代才是合理的,少微公生年至此時大約831年,也就是說此間經歷了831年吳氏世系,期間相傳二十六世才是合理的。按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中所載茂權公與少微公只相差八世,而少微公自遷新安以來僅在唐朝時代就傳承有十余世,簡直不可想象當時是怎么考證的。這真是一筆千年,《宿松吳氏家譜》中的祖宗一下從唐朝穿越到了明朝,中間缺失了好幾個朝代的世系。
從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中看出,從本族下倉吳氏始祖廷夏公到2005年,傳承了十八世,歷經500余年,而從少微公(663年)至文相公歷經831年,卻只傳有十世,很明顯中間有大量世系遺失,卻不想競有二十六世之多。
三、國丞公遷入宿松湖嘴考證
另據《休寧吳氏家譜-古契齋藏-明崇禎3年(1630)-吳維東輯鈔本》考證,還有一支琇公第29世國丞公遷入宿松,而在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中并沒有記載。國丞公詳細世系如下:
以少微公為泰伯世次第六十五世計算,國丞公為泰伯世次第一百零四世。此紀年與世系基本一致。
再在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中“吳氏重修宗譜序”提到“乾隆庚午年(1750年),春公遷湖邑”,應該就是國丞公遷湖嘴(湖口)這個時期,國丞公為泰伯世次第一百零四世,比文相公要晚三世,此對應“吳氏重修宗譜序”中所說的“我族自遷松來,歷經三百余載“及”“又四十余年”,此年為乾隆壬子年(1792年),此紀年與國丞公比文相公要晚三世基本吻合。
四、春陽公遷松考證與茂權公世系之謎
筆者據《休寧璜源吳氏族譜.清.吳銓.3冊.休寧吳氏.清康熙60年1721版.上海圖書館》考證,還有一支遷松始祖春陽公,為堯公二十世及瑀公二十九世,瑀公為少微公第四世。以少微公為泰伯世次第六十五世計算,春陽公為泰伯世次第九十七世,比文相公遷松要早四世,比國丞公要早七世,春陽公在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中也沒有記載。加之上圖“吳氏重修宗譜序”說的三百余年,也就是文相公及我族遷松至今已有500年以上,這個年份正好與胡氏族譜所說的于明弘治七年 (1494年) 年由徽州休邑遷入安徽省宿松縣下倉正好一致。
據此考證春陽公乃遷宿松較早始祖,從《休寧璜源吳氏族譜.清.吳銓.3冊.休寧吳氏.清康熙60年1721版.上海圖書館》中可查到此公正好生有四子:本源、本洪、本清、本流,正好與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中所載茂權公有四子春、夏、秋、冬相符,而此可否是名與號的刊誤呢?此前的家譜中是要諱名的,是否就是將號誤為名而載與譜中呢,還有待繼續考證。而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載茂權公居石嶺,少微公石嶺派系中遷松的正是春陽公。目前尚沒有同年代其他分遷資料可以證明春陽公與茂權公之關系。
據《休寧璜源吳氏族譜.清.吳銓.3冊.休寧吳氏.清康熙60年1721版.上海圖書館》及《璜源吳氏新譜.1冊.休寧吳氏.清道光2年1822版.上海圖書館》考證,以少微公為泰伯世次第六十五世計算,春陽公世系圖具體如下:
五、《宿松吳氏家譜》茂權世系再論
據報道:2018年2月23日(農歷正月初八),是泰伯公誕辰3202年,至今理應傳承一百余世。按此前考證,文相公為泰伯世次第一百一世,推至2005年《宿松吳氏家譜》,宿松茂權公應為泰伯世次九十九世,至今又傳十八世,至今宿松吳氏茂權公世系傳承泰伯世次一百一十七世,這與泰伯公誕辰3202年才基本吻合。至于宿松茂權公這一支分遷,可否就是泰伯世次第第九十六世春陽公,還有待繼續考證,或者另有吳氏族譜能給出新的證明。
本文所考證的春陽公為泰伯世次第九十七世、文相公為泰伯世次第一百一世及國丞公為泰伯世次第一百零四世等世系都是有據可查的,沒有任何疑問。僅有一點就是少微公的世系有不同版本,從泰伯世次58世到泰伯世次65世不等。
六、休寧遷宿松吳氏始祖之謎
基于以上考證,對于筆者發現的兩支遷松始祖春陽公及國丞公,《宿松吳氏家譜》為什么沒有收錄?他們后世如今又居何處?還有筆者本家遷松始祖茂權公到底屬少微公多少世?又屬于少微公后哪一分支遷松的目前還都是謎,希望對吳氏始祖的研究學者和有識之士共同探討。
二〇一八年三月五日
附一、吳氏少微公衍生五大流派世系參考如下圖:
石嶺派由鳳湖街遷石嶺:【65】少微→【66】鞏→【67】泉→【68】瑀 由鳳湖街遷石嶺
瑀:字宣禮,泉三子,生二子:天寶、天瑞。
石嶺派遷吳門:【68】瑀→【69】天瑞→【70】顯超→【71】嘉→【72】椿→【73】伊 →【74】瑩遷臨川吳門,瑩:字玉卿伊次子孫世居吳門。是為吳門支祖
石嶺派遷居璜源:【68】瑀→【69】天瑞→【70】顯超→【71】嘉→【72】椿→【73】伊→【74】熒→【75】浚→【76】文→【77】堯 遷居璜源
附二、堯公世系圖
【63】世諱良,文蔚子。子二:義方、義永
【64】世諱義方,良長子。子三:太微、少微、保微
【65】世諱少微,義方次子。安徽休寧吳氏·義方次子,字仲芳,703年進士,授晉了尉,官至左臺監察御史,與武功人富嘉謨、太原主薄谷倚并富文辭,號稱“北京三杰”。主持《吳氏正宗譜》修編,娶朱氏。子三:隆術、鞏、筠
【65】世諱保微,安徽休寧吳氏·義方三子。
【66】世諱隆術,安徽休寧吳氏·少微長子。子:
【66】世諱鞏,安徽休寧吳氏·少微次子,字定國,唐朝開元間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以文學著名,曾將故鄉吳里改為鳳湖街,石舌山為鳳凰山,蓮池為鳳凰池,子孫賢能,壽八十七歲,妻王氏,。子三:長宥、次密、三泉(后裔11代孫吳景安中元和三年進士仕至光祿大夫、14代孫吳用清宋仁宗時儒士、八十五代孫永勝、永捷后裔行成魯西南吳氏)。
【66】世諱筠,安徽休寧吳氏·少微三子,字文彬,曾任河東節度使,后裔遷居四川。子二:通玄(子名瑛居黔縣橫網),次通俊(子名侍開為御史中丞)
【67】世諱泉公,鞏三子,字星源,肅宗朝任建州長史取王氏女葬八都瑯源吳家塢金山人住后后三子,子三:王全、瑤、瑀
【68】世諱王全,泉長子,稟賦明敏,不求仕進以耕讀教子為樂,葬楊塘金釵塢娶汪葬十都東克口,子二:淑溱、淑沅
【68】世諱瑤公,泉次子。子二:淑汭、淑涇
【68】世諱瑀公,泉三子。子二:天寶、天瑞
【69】世諱天瑞公,瑀次子
【70】世諱顯超,天瑞之子
【70】顯超→【71】嘉→【72】椿→【73】伊→【74】熒→【75】浚→【76】文→【77】堯
參考文獻:
1、《宿松吳氏家譜》2005年版
2、《休寧吳氏家譜-古契齋藏-明崇禎3年(1630)-吳維東輯鈔本》
3、《休寧璜源吳氏族譜-清-吳銓-3冊-休寧吳氏-清康熙60年1721版-上海圖書館》
4、《璜源吳氏新譜-1冊-休寧吳氏-清道光2年1822版-上海圖書館》
5、《臨溪吳氏族譜-吳元孝-2冊-歙縣-民國25年-上海圖書館》
6、《吳氏族譜-不分卷-上海-吳志棠纂修-民國30年-1941.鈔本》
7、光明之門網
8、華夏吳氏網
9、吳氏在線
10、胡氏族譜
11、搜狗百科
12、無錫新傳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