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日,在那個炮火連天的年代,無數能人志士用自己的血書寫了中華光輝的歷史。
上將蕭克,就是這些人中的佼佼者,他曾以30歲的年紀成為紅軍中最為年輕的師長,名噪一時。
一生戎馬,憑借出色的戰斗才情取得無數次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其他幾位師長都被授予元帥軍銜,而他卻只能屈居于上將之首,對這位英雄的出色功績來說,實屬非常遺憾。
那么,蕭克一生的經歷究竟是怎樣的?而他又為什么會與元帥軍銜失之交臂呢?
棄文從武,加入黃埔軍校
1907年,原本名盛世的清政府已經名存實亡,處于崩潰的邊緣,整個中華民族的存亡岌岌可危。
在這樣風雨欲來的年代,蕭克在湖南嘉禾一個富裕的家庭出生了。
他的到來,給這個青黃不接的家族帶來了最后的香火,因而幼年的蕭克飽受家人的寵愛。
與大多數出身貧困的共產黨人不同,蕭克的童年從來沒有什么上樹捉鳥、沒有什么下河摸魚,有的呢,只是四書五經、經史子集……
在浩瀚如海的書籍中,蕭克的思想得到了啟迪,眼界得到了開闊,年紀輕輕就與鎮上其他孩子判若兩人。
因此,年幼的蕭克剛一進入私塾時,就仿佛鶴立雞群,學習成績遙遙領先。
在當時,沒有一個老師遇到小肖克不是滿口的贊嘆,說此子今后一定有大作為。
1923年,蕭克憑借出色的成績考上了嘉禾甲種簡習師范學校,在那里,16歲的他第一次受到了新式教育,接觸到了有關革命的書籍。
從小就熟讀史書的蕭克一下子就開悟了,一直在蜜罐中度日的他完全沒有想到現今中國竟然面臨著如此的危機。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著這樣一群赤心鐵膽,妄想開悟民眾的革命先鋒。
正值青春年少的蕭克身為文人心中的那股氣一下就釋放開來,他立志要以筆為武器,喚醒處于麻木中的中國人,號召民眾團結起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北伐戰爭開始了,努力多年未果的蕭克第一次意識到了只用文字根本沒辦法拯救中國。
于是,在一番慎重的思索下,蕭克決定棄文從武,報考當時在國內傳得沸沸揚揚的黃埔軍校,理所應當,他成功通過考試,成為黃埔軍校的學生。
在那里,他惡補軍事知識,短短幾年就在以天才著稱的黃埔軍校中名聲大噪,與此同時,他也遇到了不少道同契合的革命友人。
幾年后,蕭克順利畢業,終于全身心的投入到進行的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中……
加入我黨,戰功顯赫
成功畢業后,蕭克火急火燎的參加了處于尾聲的北伐戰爭,在數次戰爭的洗禮中,他的能力不斷拔高,其足跡遍布江西、廣東等地,立下了不少戰功。
很快,在戰爭中閃閃發光的蕭克就被蔣介石發掘,將他納入國民黨第十一軍,擔任連長。
在之后的幾年中,蕭克率領部隊南征北戰,其手下作風優良,治軍嚴明的形象在當時廣為流傳。
然而,隨著與蔣介石和其國民黨的深入了解,敏銳的蕭克逐漸意識到國民黨對革命似乎并不忠誠。
1927年,蔣介石終于露出獠牙,掀動反革命的政變,讓年僅20的蕭克氣憤萬分,直說自己看錯了人 ,怒氣沖天的脫離了國民黨。
之后,在葉挺的帶領下,蕭克參加了南昌起義,第一次聯系上了我黨。
這是他第一次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找到了組織,和國民黨不同,當時的蕭克堅定的認為這支部隊一定能夠拯救國家。
只可惜,南昌起義過程中蕭克的部隊被敵人打散了,一度與組織失去了聯系。
無奈之下,蕭克只好回到老家湖南繼續展開革命行動,一年后終于有所起色,還參加了湘南的起義。
此后,蕭克再次與毛主席會師,跟隨其登上了井岡山,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
1934年,年僅27歲的蕭克就成為紅六軍團長,跟隨黨的大部隊踏上了長征。
在長征途中,他以身作則,率領紅六軍跨越了無數艱難險阻,還指揮過對場重大的戰爭,鮮有敗績。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年僅30歲的蕭克擔任了120師的副師長,在今后的戰斗之中盡顯才華。
多次堪稱經典的戰役中,蕭克都充分發揮了其快、準、狠的作戰風格,為我國將日寇趕出中國做出巨大的貢獻。
解放戰爭開始后,蕭克也跟隨第四野戰軍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所到之處無不又有百姓歡呼雀躍,將國民黨余眾全數消滅。
新中國成立后,蕭克擔任了軍事訓練部部長,為我國培育了無數的人才,其兒子蕭新華表現也十分出色,之后甚至成為了武警少將。
縱觀其一生,蕭克上將對于新中國的貢獻都是顯而易見的,完全配得上一個“元帥”的軍銜,那究竟有什么原因能讓他與之失之交臂呢?
無緣元帥,終成遺憾
制約蕭克上將更近一步的,首當其沖的就是他的戰功了。
雖然蕭克無論在抗日還是解放戰爭中表現都十分優越,但真正能夠拿的出來的代表作還是少之又少。
不像彭老總有名留千古百團大戰,蕭克的戰功更多的是小戰斗的積累,在名氣上相當于其他元帥差了許多。
并且,由于蕭克是半路出家的原因,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林彪、劉伯承等當過總指揮官的也差了許多。
且雖然蕭克是軍中有名的文武雙全,甚至晚年還有著《浴血羅霄》這樣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著作。
但這些文學上的成就并不能讓他在元帥的評選中更進一分,這里看重的更多則是軍事能力,而非綜合能力。
最后,還有一點至關重要的原因則是蕭克曾經兩次“站錯隊” ,雖然之后迷途知返且并沒有造成什么嚴重損失,但還是大大降低了黨對他的評選。
綜上所述,雖然憑借資歷和戰功蕭克都足以接觸到元帥,但比起在他之上的十位元帥終歸還是差了一些。
不過,即便如此,蕭克也在其擅長的領域上發光發熱,為我國不斷輸送著人才,甚至在晚年還當上了副主席。
結語
蕭克上將雖然沒有成為元帥,但他對祖國顯著的功績卻是實打實的。
并且,在那個年代作為富家子弟,他還能憂國憂民,棄文從武,加入到革命大軍中,實屬難得。
當然,蕭克對于文學的夢想也一直沒有磨滅,他一直默默努力著,在軍中有著“儒將”之稱。
當真是文武雙全,晚年之后那部獲獎書籍則是最好的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