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創建軍事學院戰役系,可以說是劉伯承建院以來一直十分關心的大事。他深知,我軍高級干部大都是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基本上都沒接受過大兵團作戰理論的正規學習訓練。而未來的戰爭往往又是現代條件下的大兵團作戰,因此,培養大兵團作戰指揮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954年1月15日,劉伯承在全軍高干會議上發言時,就培養我軍高級干部特別是戰役指揮員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我們黨高級的政治干部,將領干部都是國家棟梁之材,安危所系的人物,在領導國家工業化與國防現代化中都是如此。我們黨在組織上、訓練上培養高級將領干部太重要了”。
基于這一認識,劉伯承“提出軍事學院準備開辦戰役系的打算,并誠懇地點出了楊得志、張愛萍、肖克、肖華、鄧華、李達、葉飛等10個人的名字,希望他們都能來戰役系學習”。(《劉伯承傳》第一版,第629頁)
1954年7月,劉伯承和陳伯鈞、鐘期光聯名向中央軍委寫的報告中說:“學院黨委曾向軍事系統高干會議提出,在軍隊改裝備,各級學校成立之后,建議開辦戰役系,加強高級將領的訓練”。關于學員規模、級別和名額等問題,他們建議:“第1期學員名額,擬宜適應國防工作最低的要求,至少為30~40名兵團及其以上高級將領”。
很快,中共中央軍委批準了劉伯承等的報告。1955年,在劉伯承等院領導的大力推動準備下,軍事學院戰役系正式開辦。經中央軍委批準,“調楊德志、韓先楚、陳錫聯、廖漢生、張震等52名高級干部入戰役系學習”。
劉伯承見楊得志等人來軍事學院學習,非常高興。他對學院訓練部的負責人意味深長地說:“我年紀大了,要培養年輕將領。楊得志同志是志愿軍副司令員,他來學習,和我們一起研究學術,這很好。他們都是中國革命幾十年斗爭保存下來的黨的寶貴財產。將來,在我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要靠他們來掌握局面、指揮作戰”。(《劉伯承傳》第一版,第640頁)
1955年9月1日,戰役系52名高級干部學員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正課學習。為了能夠親自給這些高級干部學員講課,劉伯承進行了充分的理論準備和積淀。他一直致力于現代大兵團攻防作戰的戰役法研究,編寫了戰役法教材,為發展和完善人民解放軍的戰役法理論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憑借著深厚的戰役理論功底,憑借著豐富的軍事實踐,憑借著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劉伯承的講課深受學員們的歡迎。不僅如此,劉伯承還“組織指導他們實施室內或野外作業與演習,他還親自批閱他們的考卷,并對楊得志、秦基偉、劉震、張震等人的考卷寫過中肯的評語”。
11月29日,劉伯承代表中央軍委向軍事學院戰役系52名學員授銜。其中“有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23人被授予中將軍銜,24人被授予少將軍銜。戰役系成為名副其實的‘將官系’”。(《劉伯承傳》第一版,第644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