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生變
地鐵,是城市居民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出行工具。
回顧過去一年,以地鐵為主的城市軌道交通,正在經歷新一輪洗牌:上海、北京軌交里程沖刺1000公里,西安、蘇州、鄭州等城市增量近100公里,若從增幅來看,最顯著的還屬蘇州、鄭州,兩市增長約四成。
但也有地區開始“減量”。今年初,甘肅天水因舉債上馬建設有軌電車項目而被通報;云南、廣東等地有軌交路線因暫停營運引發關注,有媒體報道稱,原因或是客流稀疏、虧損嚴重;前不久,柳州輕軌遺留工程拆除也引起關注......
城市軌交建設冷熱不均背后,一方面,城市軌交運量大、速度快、運費低,是解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日常出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早前多城爭相規劃布局;另一方面,城市軌交作為一種具有公益性的社會公共交通,建設和運營成本頗高,且大都由地方政府承擔,過度建設、虧損運營極易導致地方債務高企,近年國家層面陸續收緊審批。
△ 圖源:圖蟲
是什么決定一座城市該不該建軌交?該建多少?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規劃建設城市軌交,應考慮城市的實際需求、財政收入水平、GDP水平、人口數量和客運強度等核心指標,力求城市軌交發展規模與實際需求相匹配、建設節奏與支撐能力相適應、發展機制與產業結構相融合。
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還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過去十幾年城市軌交的快速發展,一大支撐在于房地產行業,當前房地產進入新常態,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明顯收縮,大基建建設資金來源明顯減少,地鐵作為一項高成本基建項目,“在經濟活力高的一二線大城市還可以建,三四線城市再建的可能性不大”。
在此發展邏輯下,未來哪些城市的軌交里程率先突破1000公里大關?哪些城市又該及時止損、因地制宜,尋求更合理的城市交通系統?
京滬沖刺1000公里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全國共有54個城市開通軌交線路313條,運營里程1.05萬公里。
據搜狐城市不完全統計,12月至少還有上海、北京等19個城市開通軌交線路近30條(段),加上這些路線,搜狐城市制成2024年全國軌交里程TOP20排名預測表。
△ 圖源:搜狐城市
哪些城市總量居前?哪些城市增量顯著?又有哪些城市走向冷靜和克制?
從表中看,至2024年底,上海、北京、廣州、成都、深圳、武漢、重慶、杭州、南京、西安,由高至低排在我國城市軌交里程前十。其中上海(931.3公里)、北京(881.3公里)正在逼近1000公里大關,廣州(695.3公里)和成都(673.2公里)軌交里程逼近700公里,深圳、武漢、重慶、杭州均位于500公里陣營。
時代周報記者整理發現,十強陣營中,若計算每平方公里軌交里程(城市軌交里程除以建成區面積),軌道密度最高的三座城市分別為上海(74.98%)、成都(63.76%)和深圳(62.24%)。
對應的是,在今年10月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中,上海是全國通勤半徑最大但60分鐘以上通勤占比相對較低的城市,深圳則成為首個45分鐘以內通勤占比超80%的城市,同時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達60%。
若從增量來看,城市軌交里程前20城中,最為顯著的當屬上海、西安、鄭州和蘇州,軌交增量均達100公里上下。
不過若從增長幅度來看,最顯著的則是鄭州和蘇州,今年增幅分別達37.81%、41.66%。
有城市逼近1000公里大關,有城市增勢顯著,也有城市不增反降,軌交路線因長期虧損而暫停運營。
由此觀之,一座城市軌交里程,往往與當地經濟活力、人口密度、城區面積等呈正相關。在此背景下,軌交總里程和年度增量居前的,均為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軌交建設運營大都停滯甚至倒退。
城市軌交的經濟賬
軌道交通簡稱軌交,顧名思義,是指軌道上行駛的交通工具或運輸系統,普遍具有運量大、速度快、班次密、安全舒適、運費低等優點,同時常伴隨著較高的前期投資、技術要求和維護成本。
軌交根據服務范圍又分為傳統鐵路、城際軌交、城市軌交。城市軌交主要服務城市內部,通常包括地鐵、輕軌和有軌電車,此外還有磁懸浮軌道系統、單軌系統等新型軌道交通。
早前,在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提高基建水平、拉動經濟發展等綜合因素下,大中小城市相關軌交規劃建設前仆后繼,在便利出行、拓展城市邊界的同時,也不乏一些地方過度規劃、大肆舉債發展軌道交通,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陸續凸顯。
△ 圖源:圖蟲
不妨以城市軌交中占比最大的地鐵為例,算算城市軌交的經濟賬。
早前發改委負責人透露,地鐵每公里的平均造價約為7億元,而一線城市地鐵造價超10億元/公里則更為普遍。
也有相關建設企業人士透露,當前深圳多條新建地鐵線路中標價已出,造價雖較早前有所降低,每公里仍舊需要數億的建造成本。
建好之后還有運營成本。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2019年全國軌道交通企業運營成本(不含大修更新)的中位數為每公里1126.15萬元,進入大修更新期的北上廣深等軌道交通企業,運營成本超過1500萬元/公里。
相較之下,地鐵票價顯得微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軌道交通平均每人次公里運營收入和成本分別為0.92元和1.74元。業內形容:每人每次坐一公里地鐵,地鐵公司就要虧8毛錢。
不過綜合來看,建設城市軌交的效益,票價的占比通常較低,主要是軌道周邊的土地、房產收入,軌交企業的物業和廣告收入。
事實上,過去十幾年城市軌交的快速發展,一大支撐點,在于其與房地產發展的相輔相成。
胡剛指出,房地產蓬勃發展時期,地方政府有較好的土地財政收益,可以用于支撐地鐵等軌交系統的快速建設,“不過當前房地產進入新常態,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明顯收縮,大基建建設資金來源明顯減少,地鐵作為一項高成本基建項目,在經濟活力較高的一二線大城市還可以建,三四線城市再建的可能性不大”。
早在2018年,國家層面就嚴控地方大幅舉債建設城市軌交。
當年,針對地鐵審批,國家將地方財政收入、GDP指標的要求提高到原有規定的3倍;2021年,相關部門明確指出不再受理啟動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的申請,對于已有在建項目的城市,將從嚴控制新一輪建設規劃審批;同年10月,國家發改委指出,對于開通運營三年后客流不達標的城市,不能上報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規劃。
上述因素疊加,我國城市軌交建設趨于冷靜,自2021年以來,全國城市軌交增量逐年下降。具體來看,2021年全國城市軌交新增里程為1381公里,2022年為847公里,2023年繼續下降,為653公里,創2017年以來最低。
與此同時,也有城市軌交在投入運營后,因客流稀疏、經營虧損嚴重,主動減少開行車次或暫停運營。
接下來還建嗎?
長久以來,通勤漫長、交通擁堵,是諸多大城市揮之不去的“痛點”,而建設合理、完善的城市軌交系統,被視為藥方之一。
胡剛認為,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還將持續有人口流入,通勤時間長、交通擁堵等問題長期存在,需要進一步布局軌交線路,以滿足龐大的出行需求,推動解決大城市病。不過城市軌交也并非唯一的解決方案。
伴隨科技進步,低價、便捷的無人駕駛出租車等的擴大應用,也將為城市日常出行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 重慶輕軌 圖源:圖蟲
那么當下,什么決定一座城市該不該建軌交,怎么建?
“城區面積較大、經濟活力強、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對軌道交通的需求更為迫切,因為軌道交通能夠提供大運量、快速、安全可靠的公共交通服務,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同時,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結構變遷有重要誘導作用,能夠促進城市結構和城市發展模式的改變。”柏文喜說。
他認為,今后軌交建設將繼續在一線及部分經濟實力較強、人口密集的二線城市鋪開。這些城市由于其經濟活力和人口基數,對軌道交通的需求持續增長,軌道交通的建設能夠有效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和城市競爭力。
對于三四線城市,考慮到國家對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以及部分三四線城市財政收入水平、GDP水平、人口數量和客運強度等可能不滿足新的建設條件,軌交建設會更加謹慎。
(轉載開白請添加微信,ID:rafe0101)
撰文|曾思怡
編輯| 黎廣
版式| 松
? 斥資百億建的跨海通道,對經濟第一大省有何影響?
? 東莞,會玩
讀城記工作室
用不同的視野解讀城市精神
為熱愛生活的人們展示城市多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