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晚8點,兆凡老師跟池曉老師的年度教育直播對談,精彩不容錯過,歡迎預約!
以下文章轉自公眾號“鑰匙玩?!?,原文轉自“尋麓書館”。
在這個時代,教育的田野上空彌漫著一種焦慮的迷霧。我們的孩子,如同置身于一個巨大的漩渦之中,被內卷的激流裹挾,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興起,讓我們對未來的圖景既充滿期待又深感不安。我們不禁要問: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里,我們的下一代將何去何從?他們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又該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在未來的浪潮中站穩腳跟?
11月2日,北京大學林小英副教授與鑰匙玩校、好奇學習社區創始人池曉進行了一場有關教育的對話,試圖探尋教育的深層意義,以及我們共同面臨的教育困境與抉擇。
灌木也能成喬木:
如何尋找教育標準化之外的時空?
林小英 X 池曉
/ 「2024獻給城市的人文禮」主題交流現場/
(以下是本次主題交流對談的回顧精選,全文約4300字,閱讀約需要10分鐘。)
關于基礎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
池曉:在十三邀節目中,林老師提到基礎教育應強調基礎性和預備性,包括學會玩樂、藝術審美、認識死亡以及人的有限性等方面。我想請教林老師,是否可以更進一步系統化闡釋這一觀點,明確孩子們應掌握的知識?
林小英:現在的校園需要有“圍墻”,這種圍墻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種心理和教育上的保護。未成年人需要在一個與社會風氣隔絕的虛擬領域里成長,這里應該是一個他們可以放松的空間,比如允許他們犯點小錯誤、鬧鬧小脾氣,而不是逼著他們“提前進入社會”。
很多人覺得:“既然孩子早晚要面對競爭,不如早點適應現實。”但我恰恰認為,正因為將來一定會面對各種競爭和壓力,我們才更需要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提供足夠的保護。基礎教育的意義就在于給孩子一個被呵護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好好成長,等他們身心準備好了,再去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
基礎教育的基礎性還體現在對兒童和青少年自然成長規律的尊重上。兒童就得是兒童的樣子,到了少年期,他們可能會懂一些規矩,但不一定能堅持,意志力和韌性還需要時間培養??墒乾F在我們特別喜歡夸少年老成的孩子,比如三歲背唐詩300首,四歲能記住圓周率多少位,很多家長也把它當成教育目標。但實際上,孩子的成長不該被這種標準束縛。一個孩子如果在小學階段還能有點調皮搗蛋,是很正常的,這才是真正的“兒童觀”。
此外,基礎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傳授最基本的文化知識。這里的“基本”就是“啥都學一點,但不用學得特別透徹”。知識的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通過不斷接觸和重復來掌握。這種漸進性的學習規律也符合教育心理學。暫時學不明白沒關系,明年、甚至后年再學也不遲。只要孩子的學習節奏是符合他們自身發展的,教育的效果就一定是長遠的。
基礎教育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基本素質。所謂基本素質,不是單獨的一門課,而是貫穿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比如,勞動教育教孩子學會做飯,生活中如何解決問題,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應對能力。就拿生活中的小事來說,下暴雨的時候如何保護書包不被淋濕,沒人接送時能否步行回家。這些能力看起來很普通,但卻是在面對現實困難時,培養韌性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林小英副教授/
基礎教育的預備性,它包括升學預備和就業預備。升學預備大家都比較熟悉,而就業預備則常被忽視。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跟不上時代,早早就讓他們學編程、理財,覺得這是為未來做準備。但就業預備的前提是先了解社會的多樣性,拓寬孩子的視野,增加對社會和職業的認知。我覺得看紀錄片是個很好的方式。我在2020年到2023年間看了上百部紀錄片,通過它們,我能接觸到不同的生活和職業,這讓我意識到,即使人在原地,也可以通過他人的經歷來擴展自己的思維。這種“看見”的過程,既是就業預備的一部分,也是認識自己、尋找方向的重要方式。
有些人認為基礎教育無法滿足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但我認為,基礎教育的重點不在于應對具體的職業需求,而是傳授人類社會積累的永恒知識。在社會變化加速的背景下,更需要“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而不是盲目追逐變化。為未來做準備的關鍵,是培養適應變化的能力,而不是試圖預測尚未到來的未來。
以教育的名義,
上學能夠帶來什么?
池曉: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學習的意義是什么?上學有什么用?您從求學的經歷和從教的經歷是如何理解這個問題的?
林小英:義務教育階段,我們不需要討論“是否上學”這個問題,有些事情既然必須做,就不要糾結它的意義,而是思考怎么把它做好,這才更有價值。
上學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學習知識,更在于與人交往。我一直認同美國哲學家杜威的觀點:“一個好的學校就是一個包容多樣性的整體”。在學校里,學生們來自不同背景,通過共同活動感受到一種整體感。學校提供了一個包含多樣性的場所,無論是班級活動、研學旅行、夏令營,還是社區志愿服務,都幫助學生走出家庭,完成初級社會化。
教育學的基本原理,第一個是個體的身心發展,第二個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初級社會化從幼兒園開始,正式教育則從小學一年級起步。進入大學后,是社會化的另一個重要階段。
大學讓人走出熟悉的環境,接觸來自不同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動中形成自己的社會性。這種過程可以被稱為“嵌入與脫嵌”。我們不斷嵌入新的整體,與不同的人交往;當環境不再適合時,我們可以選擇脫嵌,尋找更適合的地方。這種進進出出的過程,是形成個人完整性的一個重要途徑。
現代文明國家普遍規定義務教育,其意義就在于幫助人們建立這種適應與融入的能力。在學校里,學生學會與他人共處,理解如何在不占據所有空間的情況下留給他人余地,這種能力對未來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競爭至關重要??梢哉f,上學的意義之一,就是讓學生在不斷的進退之間學會與他人相處。
至于學習的意義,早在19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學習不僅限于學校階段,而是貫穿一生的過程。它是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式。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學習的途徑更加多樣化。每天通過互聯網可以接觸到許多思想深刻、見解獨到的人,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觀點常常啟發我。這種學習未必能立刻轉化為實際成果,但僅僅是思考的過程,就能讓我感受到人世間的美好和智慧的力量。學習的意義在于享受這個過程,發現更多可能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學習的話,學習無處不在,也無時不有。無論是通過學校教育完成社會化,還是在生活中吸收新知,學習的意義都在于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世界,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生活的美好。
池曉:感謝林老師,我特別記得您在《十三邀》節目中提到的“脫嵌”這個概念,很多人因此了解了它的深意。剛才聽到您提到,有選擇地嵌入想要的部分,這讓我意識到,這個世界上值得嵌入的事物并非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有無數選項等待我們去探索。如果我們還能為自己創造更多選項,那無疑更好。
/鑰匙玩校、好奇學習社區創始人池曉/
教育不該是適者生存,
而是讓人感到未來是開闊的
池曉:作為學校老師或者教育系統的工作人員,他們是無法完全脫嵌的一群人。在您調研了全國各地學校之后,是否看到一些值得推廣的案例?在預備性教育中,我們往往過于集中于高考成績,但實際上,只有約25%的人能進入本科院校。對于剩下的75%,學校和老師可以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做好未來的預備?
林小英:提供預備性教育,很多時候是“捎帶手”完成的,無需鄭重其事地設計和強調。我調研中遇到一位高二數學老師,他是學校的黨委書記,也在參與扶貧工作。有一次,他從扶貧現場匆匆趕回學校,沒有時間備課,就直接走進教室開始講題,結果講錯了卷子,學生提醒后才糾正過來,這是一個真實又感人的場景。他每一次講題的時候都會順帶鼓勵一下同學們。當發現同學們比較膨脹的時候,他又來打擊一下同學們,很多東西捎帶手做的。這種“教書育人”的結合讓我印象深刻。
所以在《縣中的孩子》第二章的課堂實錄中,我特意用黑體字標注了他教學中的“教書”和“育人”部分。凡是教書就是講題,育人就是鼓勵、探索學生的心靈狀態,再帶領大家一起往前走,我覺得這就是一塊捎帶手就做了。我們經常把有些東西解析開來鄭重其事地去做,反而是適得其反,其實一堂課可以承載很多很多的東西。
在教育中,很多育人的細節可以信手拈來,比如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寬容的話語,可能就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改變。我們無需將所有事情過于鄭重和復雜化,而是要寬容、自在一些。教育工作者應帶著慈悲的態度去理解和包容學生,用佛家所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來處理與學生的關系。這種理解能夠讓教育更加有效,也讓師生關系更加溫暖。
我知道,很多老師面臨著KPI和考核的壓力,這確實讓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更加艱難。但即使如此,也要盡量在教學中展現一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給學生一種靈活性和開闊感。我經常告訴學生,不要把目標局限于考公或考編,而是要學會生活、學會玩。假如目標沒有實現,也不要“吊死在一棵樹上”。這種靈活的態度,不僅需要我們告訴學生,更需要通過我們的行為去展示。
教育不是由宏大的理論構成的,而是由一件件小事填滿的。課堂的40分鐘,學校的8小時,老師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動作,甚至選擇不說、不做什么,都可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有時,一句鼓勵、一份寬容,甚至僅僅是少一句批評,就足以讓學生豁然開朗。教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感到未來是開闊的、有無限可能的,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義。
《縣中的孩子》,林小英 著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
池曉:教育政策有變好的苗頭嗎?
林小英:能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政策的變化和教育的進步,需要我們耐心觀察和理性分析,而不是簡單地給出答案。所以我想引用《縣中的孩子》中的一段原文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段文字在最后一章《縣域教育:找回在教育事業中的主體性位置》第355頁開頭的位置,試圖回答的正是教育政策如何嵌套成結的問題,也許大家能從中找到一些啟發。
新世紀開端,人們對未來抱有無限希望,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新目標給教育領域帶來了新契機,教育成為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驅動力,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最后也被引到從教育和學校體系中尋找答案,教育似乎獲得了空前的重視,“大國辦強教育”的宏大政策目標應運而生。高校擴招、合并升格兩個重大舉措,使得中國在新世紀才過了三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隨之而來的是在新世紀的前20年中,研究型大學和高職院校在兩端不斷擴充高等教育系統,在影響大體量資金投放的評價和評級機制的干預下,高等教育系統逐步強化分層,如“985”高校、“211”高校、“雙非”高校層級符號深入人心,變成了高考志愿填報、大學生就業單位機構招聘中理所當然的分門別類的重要依據。與此同時,同層級的高校迅速的同質化,幾乎所有大專層次的高職院校都希望建設成為本科院校,傳統單科類本科院校都希望變成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都朝向研究型大學挺進,研究型大學豎起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旗幟。
以上所有的這些變革都化為各種各樣分門別類的影響因素,作用于中學,進而影響小學,甚至幼兒園。影響一路下來,于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成功學口號,把剛出生的嬰兒和背后的家長都綁到了一條為孩子的教育而戰的賽道上?;A教育系統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都如影隨形,亦步亦趨的復刻或復演了高等教育的層級化和同質化并存的模式,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就此建立了如此相互呼應和相互加強的關系。任何一方的改革帶來的都是全面的牽扯和全民的敏感。處在這個系統工程中相對邊緣、相對弱勢、相對傳統、相對緩慢一些的縣域教育,面臨的就是前無古人的復雜局面?!案偁帯笔瞧渲惺滓年P鍵詞,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演變成為公認的法則。
我在文章中很少直接提出政策建議。很多時候我們過度考核并不是一個有效的管理方式,而是讓教育系統陷入“內卷”的原因之一。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慢下來,停止用數據和指標一味評判教育成效,而是更多地去關注教育的本質與價值。
至于如何具體改進,我的建議是:步子放慢一點。如果暫時看不清方向,不妨先停一停,觀察一下。這可能是一個看似“無能”的建議,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最理智的選擇。在我另一篇文章中,我提到,承認自己的無能和無知,比自以為全知全能要重要得多。面對教育系統的復雜性,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反思,而不是急于通過指標和考核尋找解決辦法。
本周四晚8點,我們邀請到了鑰匙玩校、好奇學習社區創始人池曉老師,他同時也是一位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教育者,與聯合主創郭兆凡老師進行對談,歡迎點擊海報預約,預約后可第一時間收到開播提醒!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關注C計劃
與你分享理性的的聲音
C計劃8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辨直播課,以批判性思維和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
點擊這里查看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