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職校退貨門這事兒,今天中午12時算是迎來了“大結局”。校方終于松口,承諾賠償回收裙子,承擔商家4000多塊錢費用。商家也大度,表示其他損失不追究了。這事兒看似皆大歡喜,可細品之下,那股子留給學校的尷尬味兒,還是揮之不去。
先捋捋這起“退貨羅生門”的最新劇情。校方軒校長在接受采訪時,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從最初的工作人員“太不講究了,報警吧”,到如今的“深表歉意,原價回收”,這轉變不可謂不大。商家王女士也證實,衣服發貨時確實沒質量問題,還提供了開包視頻。校方更是承諾退還40多套衣服的費用,總計4000多元。這錢,算是補上了商家的一部分損失,可這事兒留下的窟窿,遠不止這8000塊錢能填平的。
想想看,這事兒最初是怎么鬧大的?60名學生,集體網購裙子參加運動會,用完了就以“質量問題”集體退貨。商家收到衣服,一看上面沾著草屑,有的還帶著明顯磨損,因為大量貨物“物質量問題”被退,導致店鋪直接被封,損失慘重。這事兒一出,網友們炸了鍋,紛紛指責學生“損人利己”,學校“推卸責任”。可如今,校方雖然賠了錢,但這事兒就真的過去了嗎?
咱們得說說這“規則與道德”的較量。學生利用“7天無理由退貨”的規則,看似合理,實則鉆了空子,給店家造成了損失。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當規則成為擋箭牌,當“薅羊毛”成為一種本能,咱們的教育,是不是該反思反思?咱們教會了孩子如何利用規則,可有沒有教會他們,規則之外,還有道德?
再說說這學校的責任。運動會要求統一服裝,這本無可厚非。可學校為啥不統一采購,非得讓學生自己網購?說白了,還是想省事兒,想把責任推給學生。可結果呢?學生“白嫖”了裙子,商家損失了錢財,學校的名聲也臭了。這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學校作為教育者,本該是規則的制定者,道德的守護者。可在這起事件中,學校卻成了規則的破壞者,道德的失守者。
當然,不能批評指責退貨學生。畢竟,這事兒是集體行為,背后肯定有組織者。可問題是,這些學生為啥會這么做?是不是平時的教育中,就缺乏了對規則、對道德、對責任的強調?是不是學校只注重了分數,卻忽略了品德?
好在,這事兒最終有了個還算積極的結局。校方承諾賠償回收,商家也表示不再追究。這至少說明,校方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愿意承擔責任。可這4000多塊錢,真的能買回公眾對教育的信任嗎?真的能彌補學生道德上的缺失嗎?
校方得明白,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是品德的塑造。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規則,更要教會他們如何遵守規則,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承擔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只會“薅羊毛”的“精致利己主義者”。
校方還要警惕的是,學生說是老師指使的,需要認真核實真偽。如不屬實,則是學生在找借口,逃避責任;如果屬實,則要采取措施。老師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教育者,價值觀出現偏差,很容易帶壞學生。
作為一所職校,其形象非常重要。近到用人單位對學校的觀感,畢業生的就業率,遠到家長的信任,是否影響招生,校方還有很多修補工作要做。
總之,沈陽某職校退貨門這事兒,雖然有了個還算積極的結局,可留給咱們的思考,卻遠未結束,學校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期待著,未來的教育,能夠更加注重品德的培養,能夠培養出更多有規則意識、有道德底線、有責任感的人才。
你認為除了道歉和賠償之外,校方還有哪些修補學校形象的工作,需要立即著手做?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