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30日,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率部攻破山海關,之后迅速向遼西挺進,9月15日,曾克林乘坐蘇軍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派出的專機來到延安。當天下午他匯報了東北的形勢,經過討論,中央最終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決策,這個決策是非常重要的,使我軍開創東北根據地有了先機。
曾克林出關之初只有二千多人的部隊,后來發展的很快最多的時候有六萬多人,沈陽的蘇軍也將蘇家屯軍火庫移交給了我軍,這讓曾克林產生了錯覺,他認為蘇軍會將所有兵工廠和裝備都移交,于是他過于樂觀的稱我軍部隊進入東北的時候可以不用攜帶武器,直接開到沈陽附近再補充裝備。
于是,后面陸續挺進東北的部隊,被要求除帶最少數之自衛武器外,均可空手渡海,到東北可領到足夠之武器。軍委隨后補充稱“后繼渡海部隊可少帶武器(帶半數自衛即夠)”。
攜帶輕武器出關的要求是基于東北有充足的武器,各出關部隊也大都執行了這個決定,以出關部隊最多的山東軍區為例,出關的6萬多人大都將重武器留給了當地選擇輕裝出發。
不過有一支部隊在出關時卻選擇齊裝滿員,即新四軍第三師,9月23日,軍委命令新四軍第3師主力進軍東北,9月28日第三師主力3.7萬余人,在師長黃克誠、副師長劉震、洪學智等指揮員的率領下,分作兩個梯隊快速行軍,在11月25日抵達錦州附近。
對于只攜帶自衛武器入關的要求,第三師師長黃克誠沒有執行,他對東北到處是武器和物資的說法持謹慎的態度,他下令第三師各出關部隊帶齊武器裝備和充足的彈藥,考慮到東北的氣候,黃克誠還要求部隊帶上過冬的棉衣出發,黃克誠認為幾萬大軍如果準備不足而去一個陌生的地區,這是很危險的。
事實證明,東北有充足的武器彈藥和物資的說法隨著形勢的改變而成為了不可能,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在國軍部隊陸續到達后,11月14日,杜聿明下達了向山海關進攻的命令。而與此同時,蘇軍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開始限制我軍出關部隊武器裝備的獲得,蘇軍不準我軍進入大城市,不準我軍接收日軍留下的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
曾克林在沈陽搜集的武器彈藥絕大部分都分配給了在東北擴編的部隊,但是這些部隊素質差、忠誠度低,據統計在之后的戰斗中先后叛變者共約4萬余人,也就是說大部都叛變了,如果這四萬人的裝備能給出關的我軍主力,那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方面蘇軍限制武器裝備的獲取,另一方面出關部隊也面臨著沒有穩固根據地的困境,缺乏補給。以山東軍區第7師為例,出關的8000多人在1945年11月到達興城后,林彪吃驚的發現,該師除了嚴重缺乏武器彈藥外,指戰員們還穿著單衣,好多戰士在長途行軍已經把鞋子走爛了,但是卻無法得到補充。
黃克誠指揮的新四軍第三師成為出關部隊中人數最多、裝備最齊全、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部隊,當然其他部隊主要還是由于武器彈藥的缺乏嚴重影響了戰斗力。
后來東北我軍進行了改編,先后成立了十二個縱隊,而屬于主力縱隊的二縱(后改編為第39軍)和六縱(后改編為第43軍)就是新四軍第三師的老底子。
黃克誠對東北的重要性很早就認識到了,在1945年9月14日,他就以個人名義向中央發電,提出《對當前局勢和軍事方針的意見》,建議立即派部隊赴東北,并應盡量多派,“至少應有5萬人,能去10萬人為最好”,以創建一塊大的戰略根據地。
可以看出黃克誠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他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也是我軍三十六個軍事家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