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實錄》:
甲午(十三日),丑刻,上疾大漸,命趣召皇四子胤禎于齋所,諭令速至,南郊祀典著派公吳爾占恭代。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佑、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禎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禎三次進見問安。戌刻,上崩于寢宮。
遺詔曰: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嘗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邇,休養蒼生,共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亂,夙夜孜孜,寤寐不遑,為久遠之國計,庶乎近之。今朕年屆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實賴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涼德之所致也。
歷觀史冊,自黃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臨御至二十年時,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時,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書·洪范》所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以考終命列于第五者,誠以其難得故也。今聯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孫百五十余人,天下安樂,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極以來,雖不敢自謂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上擬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僅勞苦二字所能該括耶。
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論概以為酒色所致,此皆書生好為譏評,雖純全盡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蓋由天下事繁,不勝勞憊之所致也。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無可旁諉,豈臣下所可比擬,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游自適。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休息之日。如舜雖稱無為而治,然身歿于蒼梧。禹乘四載,胼手胝足,終于會稽,似此皆勤勞政事,巡行周歷,不遑寧處,豈可謂之崇尚無為,清靜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嘗言及人主之事,可見人主原無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盡瘁,誠謂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無取天下之心,嘗兵及京城,諸大臣咸云當取,太宗皇帝曰明與我國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國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賊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自縊,臣民相率來迎,乃剪滅闖寇,入承大統。稽查典禮,安葬崇禎。昔漢高祖系泗上亭長,明太祖一皇覺寺僧,項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歸于漢,元未陳友諒等蠭起而天下卒歸于明。我朝承席先烈,應天順人,撫有區宇,以此見亂臣賊子,無非為真主驅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應享壽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壽考。應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讀書,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曉,又年力盛時,能彎十五力弓,發十三把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漠北,皆出一心運籌。戶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敢妄費,謂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采繢,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余萬尚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后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臺城之禍。隋文帝亦開創之主,不能預知其子煬帝之惡,卒至不克令終,皆由辨之不早也。
朕之子孫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諸王大臣官員軍民以及蒙古人等,無不愛惜朕年邁之人,今雖以壽終,朕亦愉悅。至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饒余王之子孫,見今俱各安全。朕身后爾等若能協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康熙遺詔是清朝最有名的遺詔,沒有之一,因為這道遺詔涉及到雍正帝是否篡位的謎團,同時圍繞康熙帝駕崩時誰在場聆聽遺詔,也是前后說法矛盾,可謂謎團重重。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康熙遺詔并非康熙帝親筆所寫,而是由康熙帝駕崩時在場唯一大臣隆科多口述潤色寫成,在康熙帝死后三日由禮部官員正式宣讀,而且最開始只有滿文遺詔寫出來,漢文遺詔都沒有寫出來。
在雍正元年八月,根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對滿朝文武大臣說道:“我圣祖仁皇帝為宗社臣民計,慎選于諸子之中,命朕纘承統緒,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當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在雍正二年八月,雍正帝再次提及自己如何繼位:“朕向者不特無意于大位,心實苦之。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皇考賓天之后,(隆科多)方宣旨于朕”。
從以上兩則史料記載可以看出雍正帝一開始是承認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場聆聽遺命的。
至于為什么只有隆科多在場,是因為當時康熙帝在暢春園“靜養齋戒”,又因為生病,身體不適,所以王公大臣一律不接見,隆科多時任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步兵統領是一大要職,俗稱九門提督,負責京師的守備和治安,所以隆科多因此可以見到康熙帝,加上康熙帝突然駕崩,來不及召見其他人,所以在場只有隆科多一人。
但是到了雍正五年十月論及隆科多罪行時,雍正帝開始改變自己說法,說道:“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付朕,是大臣之內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這時候之前說法被改為雍正帝和其他諸兄弟連同隆科多,一同被康熙帝召見。
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帝在其大作《大義覺迷錄》中更是具體說道:“皇考召朕于齋所,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祐、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允?、允祹、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
又是進一步具體提及有誰在場見證,而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八爺黨被清算,老八和老九已死,隆科多也是死去,其他人要么是雍正帝的人,要么是被雍正帝打壓的噤若寒蟬,可以說雍正帝這時候說什么自然是什么,因此這則具體在場人數的說法,經過加工潤色以后,被記載入《清圣祖實錄》之中,也就是文章開頭引用的史料內容。
雍正帝前后不一的說法,一時之間不知讓人該信哪一則,不過他的兒子乾隆帝就這個事情發表過說法,時隔66年之后,在乾隆六十年,乾隆帝談及康雍皇位交替之事,是如此說道:“圣祖大漸,授位皇考,其時系內大臣隆科多宣傳顧命”。這是變相否定父親雍正帝之后提及有七位皇子見證康熙帝傳位于他的說法。
因此綜合來看,康熙帝駕崩之時,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場,后來也是根據隆科多的口述遺命而寫成的康熙遺詔,所以康熙遺詔并不能證明雍正帝繼位沒有疑點。
當然并非康熙帝親筆所寫的康熙遺詔也不能說明雍正帝就一定是篡位,根據現有的史料來看,雍正帝是否篡位的謎團,只能是一直爭議下去,你說他繼承皇位有疑點吧,的確有,但你說他是篡位吧,這個并沒有實錘證據。
從人性的角度來判斷,筆者傾向于雍正帝是無詔奪位,因為康熙帝死的太突然,很可能就沒有留下遺言,這時候唯一在場的隆科多就成為獨家信息的壟斷者,說誰繼承皇位就是誰繼承皇位,他思來思去,只有選擇老四胤禛才能使他利益最大化,因為九子奪嫡時期的胤禛,是一直不顯山不露水,并沒有拉幫結派,就是一個孤臣,選他,可謂雪中送炭的恩情,而且這位阿哥也看上去好控制。至于其他諸如八爺黨的老八和老十四,本身就有自己派系,就是選對方,對方也不會記自己的恩情,自己也在對方的派系中排不上號,所以他最后說道康熙帝遺命胤禛繼位。
本來認為與皇位無緣的雍正帝一下子繼承了皇位,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他登基后對于隆科多恩寵的有些過分,按照輩分,隆科多為雍正帝養母孝懿仁皇后之弟,雍正帝應該稱呼他為舅舅,不過雍正帝身為皇帝是不用稱呼他為舅舅,但雍正帝特意向內閣下諭,讓隆科多有對皇帝自稱舅舅的特權。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帝在與心腹年羹堯通過密折交流時,說道隆科多是“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稀有大臣也”。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如果隆科多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雍正帝不至于這樣,很可能就是因為隆科多在無詔情況下“指定”了雍正帝,所以雍正帝自然是大為感激和高度評價。
隆科多也是走上了仕途巔峰,一時位極人臣,不過他看走了眼,沒想到雍正帝不是懦弱之主,而是雄猜之主,并且不知進退,反而通過隆選連朝廷官員的任命都要干涉,這是雍正帝所不能容忍的,最后自然是被清算。
當然以上只是基于人性的分析,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再來分析康熙帝遺詔中的其他內容,雖然這份遺詔并非康熙帝原話,不過也是根據他平常言行來潤色而寫成的。
遺詔除卻夸贊康熙帝的功績之外,另一大亮點是“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這是康熙帝的一貫自夸方式,其實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起初沒有奪取天下之心,不是沒有這個心,而是沒有這個實力。像皇太極繞道入關,說是可以輕易取北京,其實是自我臉上貼金說法,明朝內部面對后金(大清)這一外敵,有著天然的不認可感,明軍只會越戰越勇,皇太極如果不退走,最后只會被反包圍。
至于之后李自成之所以可以攻破北京,那是因為他是內部崛起,內部對他認可感高,認為降了他無非是換一個皇帝,所以他才可以一路勢如破竹。
而且得天下之正,從開始到結束都有明顯瑕疵,清太祖努爾哈赤曾受封為大明都督僉事、龍虎將軍,這可比漢太祖劉邦擔任過的秦朝亭長官職大太多了。雖然明朝是由李自成推翻的,但是入關之后,清朝是消滅了南明政權,大肆捕殺前明宗室諸王,這是打著替前明報仇的旗號,又把前明宗室清洗了一波。
康熙遺詔還提及禮親王和饒余王以顯宗室團結,其中第一代禮親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雖然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有后代,不過褚英畢竟是坐罪處死,而且禮親王爵位是世襲罔替,可謂清代第一鐵帽子王,代善的長子克勤郡王和孫子順承郡王,這兩個王爵也是世襲罔替,所以代善一脈可謂是實際上的長房一脈,因此康熙遺詔提及禮親王一脈也正常。
饒余王阿巴泰則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他的一脈沒有世襲罔替的爵位,只是三子博洛端重親王為清初理政三王之一,但之后被順治帝追削。四子安親王岳樂,雖然平定三藩時有大功,但為康熙帝所猜忌,死后被取消謚號和降爵為安郡王,康熙遺詔提及這一脈,應該是因為康熙帝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一脈,而皇太極往上,除卻二哥代善,其他要么像褚英和莽古爾泰有罪,要么沒什么大功勞,也就是七哥阿巴泰一脈還可以,所以遺詔也提及了阿巴泰。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