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是全面抗戰初期的一次大戰,國軍集結了70余萬人的兵力,日軍先后投入的兵力也有近30萬人,中日雙方約100萬軍隊在上海一帶激戰三個多月,戰爭的規模和殘酷程度是甲午戰爭以來最高的。
關于這一場大會戰的前因后果及作戰過程,筆者已經在之前的文章中用相當大的篇幅進行了介紹。不過淞滬會戰的參戰部隊多,戰役、戰斗也很多,故而未能一一詳盡介紹。
我們本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淞滬會戰中的蘇州河攻防戰,這一階段的作戰發生在1937年10月下旬大場失守后,日軍集中主力部隊猛攻蘇州河,而國軍則調集殘余精銳抗擊,以重大傷亡為代價重創了日軍,并暫時阻住了日軍的猛攻。
從軍事意義上講,自大場失守后國軍已經不宜繼續在上海的會戰了。但蔣介石認為九國公約會議即將召開,為求得國際同情,國軍就要在蘇州河繼續戰斗下去。而在中央作戰軍主力布防蘇州河防線的同時,還在上海租界附近的四行倉庫特意留了1個營,專門打給外國人看。
之所以我們要講這些的內容是因為日軍海軍陸戰隊1個大隊進攻四行倉庫時,其陸軍2個師團則將矛頭指向了蘇州河,并在之后展開了一場大戰。
四行倉庫的戰斗因為八百壯士及最近的電影《八佰》而為人所熟知,相較于這場戰斗來說,蘇州河攻防戰是戰役級別,而且烈度要達到四行倉庫之戰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之高,但是這一仗卻鮮為人知。
在不少關于這一段作戰的文章中,都刻意營造了一種當時的淞滬戰場只有四行倉庫在戰斗的氛圍,這顯然是不符合史實的。尤其對于當時激戰在蘇州河,以巨大傷亡為代價同時還重創了日軍的部隊不公平。
明明都在抗戰,為了拔高一個群體,就去貶低更多人的犧牲和努力。這無論對于八百壯士而言,還是對于蘇州河防線的數萬軍人而言,都是不公平和不合適的。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談談這一時期的作戰。
淞滬會戰從大的方面來說分為三個階段,而蘇州河攻防戰屬于第二階段陣地戰的末期。
1937年10月初,日軍在得到了3個師團援軍后,開始以中央突破的戰術向國軍防線猛攻。國軍在蔣介石嚴令死守的命令下,在本不適合實施防御的地帶進行抗擊,死傷巨大。戰斗的烈度高到了一個師在前線打幾天就傷亡殆盡的地步。西北軍的32師守了9天,這就算最長的時間了。
10月中旬,國軍決定以新到的桂軍21集團軍為主力,向日軍實施大規模反擊;而日軍也集結精銳,準備對國軍實施大規模進攻。
10月21日,桂軍21集團軍的進攻正式展開,但因為部署不周的緣故,桂軍沖擊方向發生錯誤,將自己側背暴露。而此方向恰為日軍主攻方向,集結有大量兵力和火力。在日軍猛烈的火力下,密集沖鋒的桂軍遭到了重大傷亡,很快便失去了戰斗力。
隨后日軍趁勢發起反攻,國軍防線連連失守,至10月26日大場失陷。
鑒于戰場形勢發生變化,大場以南已無法堅守,故而第9集團軍轉移至蘇州河防線繼續戰斗。因為怕蘇州河的戰斗外國人看不到,為了向租界的外國人展示中國軍隊的抗戰決心,另計劃以88師留在閘北堅守戰斗。
88師師長孫元良不愿將全師搭上,在說服第三戰區副司令顧祝同后,獲準可只留下一團兵力。
而孫元良認為一團兵仍多,故而留下以524團1營以湖北保安兵為主體的部隊,對外號稱一個團,有八百兵力,并任命黃埔四期出身而不被重視的謝晉元為中校團附,為最高指揮官,他們這便是后來的“八百壯士”。
日軍在發現國軍主力撤退后,以海軍陸戰隊掃蕩市區,其中進攻四行倉庫者為日本海軍上海特別陸戰隊第10大隊,而非陸軍。
日本陸軍則集結第3師團、第9師團,并附屬以大量的重炮等支援部隊,準備南渡蘇州河,擊破國軍的蘇州河防線。
而蘇州河一線的國軍為88師主力、36師、胡宗南的第1軍以及稅警總團。
這么多的部隊,我們自然也無法一一介紹,因此主要圍繞稅警總團展開談一談。
稅警總團在當時的中國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隊,如其名稱所言,僅就字面意義而言這是一支稅警部隊,最初其也不是國軍作戰序列。
該部的前身是國民政府財政部在1929年建立的緝私總隊,1931年國府財政部統一編練稅警,該部又改名為稅警總團。
不同于地方稅警隊在各區擔任緝私任務,稅警總團是集中在一起的建制部隊,實際上是一支由宋子文直接指揮的“私兵”。
由于宋子文身為國府財政部長,稅警總團的經費十分充足,無論是在武器裝備的采購還是在部隊人員的選拔、訓練上,該部都不亞于國軍中央軍的精銳。也就是說拋開名稱和隸屬關系,單單從作戰能力上講,稅警總團卻又是一支實打實的正規作戰力量。
最初,稅警總團僅有2個團,即第1團和第2團,后又分出了第3團和第4團。
與中央軍的編制不同,稅警總團以14人為1班,6個班為1排,3個排為1連,每個連僅士兵便有252人之多。在武器裝備上,步兵班每班配1挺輕機槍,其余步兵皆使用德國或比利時造的原裝步槍。
步兵營除轄3個步兵連外,還有1個迫擊炮排和1個重機槍連;步兵團除轄3個步兵營外,還轄高射機槍連、小炮連等單位。
稅警總團則直屬有炮兵等7個營及若干連級附屬部隊,甚至還一度裝備有18輛英制維克斯·卡登·洛伊德坦克(該批坦克后來被蔣介石要走,成為了中央軍最初的裝甲部隊來源)。
在兵員方面,稅警總團的高級軍官多為留洋派,如溫應星、王庚、孫立人等;士兵方面則采用招募制,應征者一般都要求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這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是很罕見的。
1932年淞滬抗戰時,稅警總團以第2團和第3團編為了第87師獨立旅參戰,有一定的對日作戰經驗。
淞滬抗戰后,華北局勢危急,宋子文又與華北實力派私下聯系,計劃將稅警總團北運用于抗日,此舉激怒了蔣介石。由于在軍費開支上宋子文與蔣介石也存在激烈的矛盾,最終宋子文被迫于1933年10月辭去了國府財政部長及行政院副院長之職。
黃杰(左)與關麟征
而稅警總團這支原先屬于是宋子文私兵的作戰部隊自然也不能旁落他人,蔣介石以黃埔出身的原中央軍第2師師長黃杰調任稅警總團總團長,并抽調部分黃埔軍官進入稅警總團,試圖將其中央軍化。
在黃杰任上,稅警總團從4個團擴充到了6個團,總兵力將近3萬人,相當于一個軍的規模。同時還成立了第1支隊和第2支隊,其中第1支隊司令何紹周、第2支隊司令王公亮與黃杰一樣,都是黃埔一期生。
而在原稅警總團的“老人”中,孫立人為第4團團長,原稅警總團系統中的高級軍官基本最高也只能是擔任到這一級別的職務了,由此可見蔣介石嫡系對于這支稅警部隊的掌控力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