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區是福建莆田市區主城的核心部分,因盛產荔枝而得名,土地面積在莆田市各縣區中最小,但水系密度卻為莆田市各縣區之最。區域內河道水系發達,南北洋水系70%分布在轄區內,河道總長497.25公里,水域面積10.98平方公里,這些縱橫交錯的水系最終匯入木蘭溪。
作為莆田市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典型示范區域、福建省首批綜合治水試驗縣,近年來,荔城區按照“全面系統、突出特色、建管并重、注重實效”原則加強全域綜合治水,全力守護木蘭溪,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治水之路。
得益于在治水方面的不懈努力,如今荔城區產生了華麗的“蝶變”,昔日連年水患、水質不佳的水系,變成廣大市民眼中的幸福河湖,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荔林水鄉美景重現,不僅煥發出了更高顏值,而且迸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河道治理后,如今荔城區拱辰街道七步村沿河景色,宛如夢里水鄉。林深圳 攝
開拓投融資渠道,做好治水資金保障
全面治好水患,擁有充足的資金很關鍵。以往,因資金短缺,治水常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尷尬境地,這樣的局部治水方式很難取得真正成效。針對以往體制機制僵化、資金來源短缺、融資渠道狹窄等不利局面,荔城區從“源頭”著手,大膽創新治水投資融資機制,治水資金來源既有省級財政撥款和市、區財政配套資金,也有銀行授信貸款,還有來自社會資本投資等。
資金到位好辦事。荔城區綜合治水試驗縣3年計劃實施項目79個,投資28.35億元,治理河道155.7km,實際實施項目89個,投資58.84億元,完成河道治理192km,分別增比112.66%、207.58%、123.31%。今年該區持續推進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實施重點水利項目計劃總投資1.52億元,截至上月底,已完成年度治理河道4.77千米,完成年度投資9506萬元,占年度計劃總投資75.5%。
荔城區需要治理的主次河道358公里,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河道治理357.78公里,占轄區內需治理河道總長的99.94%,該區490公里河道已完成治理463公里。
創新日常管護機制,水岸協同一體化保潔更高效
“沒想到流經農村的河水這么干凈!”近日,游客陳先生在荔城區黃石鎮華堤村沿著河岸親水步道漫步,望著眼前川流不息的清波,情不自禁地發出了贊嘆。“這里的水面和岸邊的親水步道,每天都有專人清潔!”華堤村村民謝先生說。
河道整治后,日常化保持水面潔凈是關鍵。以往,岸上和河面的保潔,通常分屬不同的環衛服務企業負責,由此導致岸上的清潔工把垃圾倒進河里,河道保潔員把河里的垃圾撈上岸,雙方互相推卸責任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保潔效果。為此,荔城區在莆田市率先建立“水岸協同、城鄉一體”全覆蓋保潔機制,于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三年時間,投入專項資金3.24億元,通過政府采購引入環衛服務一體化的綜合型企業,將路面與河面保潔納入同一隊伍負責,實現機械智能化、管理智慧化、作業精細化“三位一體”水岸協同保潔,保潔服務面積1682萬平方米,其中河道面積1104萬平方米。
水岸協同一體化保潔效果顯而易見。2017年前,荔城區大部分河道水質不佳,水質監測結果介于在五類與劣五類之間,部分河道水體常年處于黑臭狀態。通過2017-2019年綜合治水試驗縣項目實施以來,同比2020年5月以來每月監測數據,該區7個鄉鎮交接斷面基本消除水體劣V類現象,吳江溝吳江橋斷面、延壽溪企溪段七步溝舊橋斷面基本穩定在Ⅲ類;延壽西溪段延壽溪口斷面基本穩定在Ⅳ類;洋埕河西洪水閘斷面已連續5個月優于Ⅴ類。
與時俱進擁抱科技,賦能水利立體化智慧監管
“河道專管員現場巡查發現垃圾時,通過巡河移動客戶端拍照上傳,通知保潔員及時打撈,河道垃圾處理全程信息都被記錄在巡河移動客戶端上,監管人員手機一點就能輕松掌握詳細情況,十分方便快捷。”荔城區河長辦工作人員郭逸航介紹說。
為了扭轉以往河道“粗放式”管理產生眾多弊病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升水環境治理效果,荔城區把“互聯網+”融入治水工作,在莆田市率先投入近千萬元建設了“6個1”模式智慧水利綜合管理平臺,具體包括“一個智慧水利門戶、一批智慧化業務應用系統、一張水利專題圖、一個水利數據中心、一張智能感知網、一套保障體系”。相關人員登錄“河長云”移動客戶端主界面,就能看到巡河情況、待辦事項、問題處理情況、實時信息、涉河事務、統計分析、資料查詢、信息監控預警等10個模塊,
該平臺通過手機終端與各鎮街河長制工作負責人實時互動,各鎮街可通過平臺了解所在地的水雨情、河長專管員的履職情況及各河道的基礎信息、項目治理情況等,保障該區的治水工程建設管理、治水工程建后管護、綜合水利信息化等工作開展。
荔城區智慧水利綜合管理平臺,為荔城區綜合治水項目建設、運行和維護提供輔助決策,發揮了綜合治水改革“試驗田”的作用,不僅搭建起了一個涵蓋河道信息、河長信息、水文信息、河道污染情況、河長巡河落實情況、河道點位圖等的大數據平臺,讓各級河長線上線下“雙管”提升工作實效,還能加大群眾參與、監督的力度,激發了全民治水熱情,由此形成了政府與群眾合力治水、線上線下互動治水的良好局面。
“水上巴士”在荔城區碧波蕩漾的企溪中穿行,兩岸荔枝林郁郁蔥蔥,人在船中坐,船在畫中游。林深圳 攝
探索建后管養體系,確保河湖長清惠民
“家門口就是公園,帶孩子出來散心非常方便!”荔城區拱辰街道七步村學富橋上,住在附近的尹先生帶著四歲的女兒正在悠閑地溜達著,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七步村是荔城區城市綠心公園的一部分,沿著綬溪下游,兩岸大部分地方都筑有防洪堤,沿溪有天然的荔枝樹打底,風景十分優美。十里河道工程、溪安河工程、學富橋周邊的口袋公園、“水上巴士”二號碼頭等項目竣工投用后,七步村繞村沿河形成了環繞結構,這里變成了與村居生活融為一體的木蘭溪下游休閑公園,乘船游溪、岸邊垂釣、散步騎行,逐漸成為了周邊許多村民新的休閑方式。
水利工程建成投用后,如何確保河湖長清,并且讓水利工程充分發揮效益,有效地服務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近年來,荔城區為彌補過去“重建設輕管理”的工作不足,積極按照水利部部署的“強監管、補短板”工作要求,著力解決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問題,借助綜合治水機制改革創新的契機,把全區水利項目已建成竣工驗收的建設成果,包含24萬㎡綠化,5萬㎡河道巡河步道、親水平臺等附屬設施統一打包成荔城區河道綠化及配套設施養護管理工程,進行服務招標,采取市場化模式進行規范管理,形成了責任明晰、管理規范、措施有力、監管有效的工程建后管、養、護體系。效果顯著,如今,許多水利項目成了當地許多村民首選的休閑去處。
“今后我們將加強探索,充分發揮各個水利項目的積極作用,實現水與城市、自然的和諧,在全力守護木蘭溪的同時,助推荔城區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荔城區河長辦主任、水利局局長朱金秀說。(林深圳)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