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易簡財經 ,作者張威
2024年被稱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人形機器人產業熱度不斷走高。
11月28日,特斯拉在X上展示了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最新進展,并表示,特斯拉將于2026年正式開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量產,并最終成為特斯拉“有史以來最大的產品”。
早在去年10月,工信部就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在2024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已經突破650億美元,但這個規模主要都是產業端使用的機器人,還不是2C的消費市場。2023年,全球一共生產9300萬倆汽車,按每輛20萬計算,汽車產業的規模超過20萬億人民幣。一旦機器人進入消費市場,長遠來看,機器人將可能超過汽車行業的規模,對人類的影響也將可能超過互聯網。
沒有人想要錯過這樣的機遇,城市亦是如此。據不完全統計,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多地出臺相關政策,一些政府引導基金也在持續進入人形機器人行業,參與創業公司的早期融資。一位業內人士對易簡財經表示,“政府層面如此深度地參與這樣一個早期行業,確實是在十年前的自動駕駛創業潮中未曾出現過的現象。”
以產業劃地盤,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接連出現領跑者,作為經濟“第四極”的成渝也沒有缺席。四川將人工智能列為全省“一號創新工程”,以超常規最大力度精準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得益于重大技術裝備、精密電子信息等產業在全國范圍內的明顯優勢,四川逐步構建人形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此前已吸引不少投資機構考察調研。
作為“核心力量”的成都,在發布多輪支持政策的同時,還落地百億規模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基金,作為成都都市圈首只涉及機器人產業的國資管理基金,首期規模10億元,將圍繞機器人、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進行全生命周期股權投資。按照計劃,今年成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成都敢“賭”,是基于對產業方向的預判。在人工智能技術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改變著生活和工作方式的當下,人形機器人被視為AI技術向物理世界延伸的重要橋梁。盡管目前都還處于小批量生產階段,但多家投行和智庫機構預測,203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將達到萬億級。
萬億級產業競速,成都這次“野心”十足。
先發“入場”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伴隨著新興地區的崛起。汽車行業成就底特律,互聯網成就加州,電商成就杭州,消費電子成就深圳。機器人又將成就哪個城市?
面對時代的召喚,成都市跑步“入場”。就在24年,成都市政府首次將“人工智能+”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還先后出臺《關于前瞻培育未來產業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關于前瞻培育未來產業的政策措施》,將人形機器人列為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之一。
成都敢于下注,因為成都已經手握不少籌碼。
首先,機器人研究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成都高校多,尤其是四川大學和電子科大,都凝聚西部最強大的智力資源,為人工智能提供創新的“基本盤”。就在今年4月,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宣布掛牌成立,以電子科技大學為牽頭單位,整合科研院所、知名企業等優質資源。
成都有產業基礎,截至2023年,成都共有人工智能企業852家,產業規模達780.3億元,增速26.7%,近3年年復合增長率達40%以上,而這一數據預計將在2024年實現大幅躍升。
此外,新能源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的發達也為成都人形機器人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應用場景。
“加碼”布局
產業發展的核心,金融是推動創新的關鍵因素,風險資本是創新的發動機。
未來3—5年被認為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爆發的關鍵時期,這一賽道進入有史以來的融資高峰——僅在今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金額就突破70億元人民幣,超過2023年全年。
不只是市場化投資機構,地方國資也在加速入場。上月末,成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基金落地成都成華區,總規模100億元。作為成都智能機器人研發制造產業園區,龍潭工業機器人產業功能區落地于此,以5年為期,要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領跑的情況下,打造西部機器人產業高地、中國工業機器人“第三極”。
也許有人會想起,上一個“以小搏大”的風投城市合肥。2020年,蔚來因現金流短缺而跌入低谷,合肥與其簽訂一筆70億元的股權融資。這次“緊急輸血”,不僅成為蔚來的轉折點,也加速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構建,大眾、比亞迪等一批產業巨頭紛紛落子,如今得以與上海、深圳“掰手腕”,爭奪“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跳出園區,放大來看,按照成都的既定目標,力爭到2026年,全市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打造100款機器人新品、聚集100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打造100個標桿示范場景,全產業鏈規模突破600億元,建成全國人形機器人研發制造增長極和示范應用新高地。
事實上,隨著人形機器人的浪潮進一步向前推進,各地成立的“國家隊”——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也開始走到臺前。和創業公司單打獨斗的發展模式不同,創新中心試圖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聯合當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
就在今年4月,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取得營業執照,標志著中西部地區首個人形機器人新型研發機構正式落地成都,對標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助力成都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
不久前,該創新中心在全國首發基于擴散架構的人形機器人高速推理模型R-DDIRM。這是該中心繼今年5月推出中國首個基于擴散架構人形機器人任務生成式模型R-DDPRM后,在擴散架構領域取得的進一步突破。
“2025年通過中試,預計年底開始量產。”按照該創新中心的規劃,“成都造”人形機器人將在明年量產,首先推出人形機器人的開發者版本,以供高校院所、個體開發者、科研公司等全球開發者進行共享開發,并在養老、家政、服務陪伴等具體應用領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專業開發。
沖擊浪潮巔峰
在人形機器人真正商業化之前,始終存在“只投入不產出”的難題。一個業內經常提到的故事是本田公司經過14年探索研發的人形機器人ASIMO,其單臺價值250萬美元,在歷經多次迭代后,仍不得不走向“退役”的結局。
“真正用起來才是對未來產業最大的支持。”一位業內人士對易簡財經表示,“人形機器人需要在真實的市場場景中進行產品迭代,使得實驗室樣品走進現實,最終實現產業化、商業化。”
不可否認,人形機器人產業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成都有關部門曾進行近一年的實地調研,并與全國TOP10人形機器人企業進行深度交流,得出的結論是,目前單個人形機器人品牌尚不具備批量生產的能力。這意味著,率先形成完備供應鏈體系的城市,有望在這一賽道上脫穎而出。
另一方面,成都將全面開放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推動各類人形機器人在成都首試首用。目前,中國已連續8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消費國,成都所在的西部地區更是形成5個萬億級產業集群、超3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應用市場巨大,僅川渝地區就可提供機器人應用市場規模7500億元以上。
成都提出,到2026年,人工智能產業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700億元,算力規模達到30000P,產業綜合競爭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從產業政策、頂尖機構到上下游布局、商業化落地,隨著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逐漸成型,成都還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如果把視野進一步拉開,以成都為錨點,四川正在下一盤大棋——按照規劃,到2027年,四川人工智能產業將實現“十百千萬”發展目標。所謂“十百千萬”,包括打造10個以上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行業標桿大模型,攻克100項以上原創性、顛覆性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壯大100家具有全國競爭力的領軍企業等等。
上一次站在產業風口,四川抓住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大轉移的機遇,將電子信息產業,樹立為省內第一支柱產業。如今,四川正在抓住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的封口,實現再一次躍遷,沖擊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第四極”。
?END?
*如需進一步交流合作,歡迎聯系我們。
咨詢合作,請添加微信:dcfanglue
大成產經
深耕成都的產業信息服務平臺,致力于鏈接每一家科創企業,以信息和數據為驅動,提供咨詢、傳播與鏈接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