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大笠
“你不能為了一個女人,就休了我母親!”
1922年,蔣介石野心昭昭,為了增強自己的背景和提高外交實力,他開始追求宋子文的妹妹宋美齡。
宋子文一家
在他的攻勢下,留學歸來的宋美齡也不是他的對手,很快就拜倒在他的西裝褲下,并且達成了“政治共識”。
在那個年代,男人納妾是常事。
但宋美齡是當時的新女性,眼光和心氣都很高,她對蔣介石提出要求:我嫁過去要當正妻。
而這時,蔣介石已經與毛福梅結婚,并且育有兒子蔣經國。
想要把宋美齡娶進門,那蔣介石就得休妻。
可毛福梅是一個傳統婦女,她以丈夫,以孩子為重,要離婚她自然是不肯的。
而且當時蔣經國已經不小,他自然知道休妻是什么意思,所以他對蔣介石的決定感到憤怒。
然而,孩子的憤怒和原配的不甘還是不及宋美齡重要。
休妻無果后,蔣介石讓人把毛福梅和蔣經國送回鄉下,并在1925年,為了保證順利與宋慶齡結婚,還把嫡長子蔣經國送到蘇聯留學。
蔣經國
與其說去留學,還不如說他去當人質。
蔣經國一開始到蘇聯時,日子也過得很不錯,吃喝拉撒都有專人伺候,比他跟著毛福梅在鄉下享福。
可后來隨著局勢緊張,蔣經國的生活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
他多次來電,讓蔣介石把他接回去,蔣介石都拒絕了。
為了生活下去,蔣經國在蘇聯當過搬運工和礦工。
直到后來進了烏拉爾的機械廠,一路從技師升到副廠長,還兼任了工廠報紙的主編,他的生活才好一些。
流落蘇聯12年,蔣經國在那里成家立業。一直被“流放”到1937年,他才獲批回國。
經歷過歲月洗禮和苦難打磨,蔣經國成長得很優秀。
蔣介石見到他之后,便把他當做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
蔣介石
對于這位位高權重的父親,蔣經國有苦難言。
怨恨是必然的,但不能說是肯定的。
年少時承受的苦難讓蔣經國學會了“隱忍”。
所謂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蔣經國的承受力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忍。
1937年,日本侵華,蔣經國的母親毛福梅在老家被炮彈炸死。
蔣經國收到消息后立即趕了回去,并想把她風光下葬。
可蔣介石卻來信讓他不要聲張,一切從簡。
蔣經國雖然寫信駁斥蔣介石的薄情,可最后還是按照他的意思,把毛福梅匆匆安葬。
毛福梅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毛福梅經歷風雨才把蔣經國帶來世上,可面對這樣一位有著大恩的女子,蔣經國卻不能盡孝。
由此可見,生在權貴之家的蔣經國心里得有多憋屈,多無奈。
所幸這些苦他并沒有白吃。
當蔣經國在國民黨黨營里站穩腳跟后,他開始拉攏宋美齡身邊的將領,收買人心。
后來蔣介石去世,蔣經國上位。
這時,經過捶打的蔣經國深知宋美齡不會輕易放手,但這對蔣經國來說不足為懼。
跟在蔣介石身邊多年,蔣介石利用權力玩弄人心那一套他學了九成。
在他的謀劃下,宋美齡與她的支持者產生了分歧,勢力開始崩盤。
最后,氣不過斗不贏的宋美齡帶著錢財直奔美國,投奔她的大姐。
宋美齡的離開,表明著蔣經國正式“當家做主”。
宋美齡
隨著時間的流逝,島上人民生活向好,而這一切跟蔣經國的治理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蔣經國手段之高明,從下面這個小故事就可以看出來。
有一次,蔣經國到“財政部長”家里做客。
這時,財政部長的妻子也在接待客人,蔣經國閑來無事就聽了一耳朵。聽到她們談論新臺幣與美元的換算利率時,他問:“你們平時的匯率是什么數?”
財政部長的妻子立馬說道:“1:40。”
蔣經國挺后點點頭,隨即又與“財政部長”談笑風生,好不快哉。
可次日一早,“財政部長”就被革了職,被帶走時他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嚷著要見蔣經國讓他給說法。
蔣經國得知后也沒惱怒,直接讓人把他帶到辦公室。
蔣經國與外國妻子
“財政部長”見到蔣經國后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苦,訴完苦后他又開始數自己的功績給蔣經國聽。
蔣經國沒有阻攔,耐心聽完后淡定的說:“現在出臺的匯率是1:25,你的妻子卻能拿到1:40,這其中緣故想必你比我清楚,不用我多說了吧!”
“財政部長”聽到這話,人瞬間愣住,回想一輪后哭著說自己怎么娶了個蠢老婆!
這件事之后,蔣經國還告誡自己的下屬用人時要先看他的妻子,妻子不聰明,就辦不成事。
可見,蔣經國心思細膩,目光長遠,更是懂得殺雞敬候。
他不顧舊情把“財政部長”抓了,也是暗中敲打了一些“老油條”。后來他又以此為例,教導下屬,讓下屬產生他們是“一體”的錯覺,以此來收攏人心。
1988年,蔣經國78歲,這一年他仍舊操勞,倘若不是出現意外,在他的主持下兩岸或許早已統一。
掌權時期的蔣經國
1978年,中美開始建交,美國終止和臺灣的“共同防御條約”。
1979年元旦,廖承志發了一篇《告臺灣同胞書》,提出自己愿意去臺灣訪問,促進兩地交流,早日實現兩岸統一。
不過蔣經國拒絕了,但他過后又說:“兩岸多往來,對臺灣來說益處多多,經濟、文化等都能有大發展。”
尤其是1981年之后,鄧公提出“一國兩制”和“鄧六條”,還有“不是你吃掉我,也不是我吃掉你”的言論后,蔣經國跟身邊人感嘆:“他們誠意很大!”
后來,隨著各項政策落地,蔣經國的態度軟化,他曾高興的說:“中國的前途不可限量。”
1985年,他開始允許島上有其他黨派成立,民進黨就是那時成立的。
隨著黨派成立推進,蔣經國提出了3個目標,其中有一個就是兩岸要統一,把中華民族發揚光大,如若不然,臺灣很難立足。
可就在蔣經國要推進一系列事情時,美國政客開始拉攏某些黨派給蔣經國施加壓力。
但蔣經國頂住壓力,打破兩岸40年僵局,允許臺灣人民回大陸探親。
此后,人情往來,經濟往來,大陸都給足了臺灣便利,明里暗里開始投喂,讓臺灣同胞幸福指數飆升。
就在一切朝著美好方向發展,兩岸趨向統一時,意外發生了。
1988年1月13日早,蔣經國剛起床就感到身體不適,胃里有灼熱感。他的副官翁元連忙讓醫生前來查看。
醫生看后開了胃藥,本以為吃了藥癥狀就會消失,可誰成想,痛感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嚴重。
然而,一直負責蔣經國健康的醫療團隊卻像無頭蒼蠅一樣,找不到病點,無從下手。
焦慮不安的蔣經國只能讓翁元扶他出去透氣,臨近中午1點,蔣經國突然吐血。
晚年的翁元
翁元問醫生是否需要拿去化驗,醫生卻異常淡定的說不用,還讓翁元倒掉。
過了沒多久,蔣經國再次吐血,翁元還沒來得及幫他整理干凈,人就斷氣了。
這時,醫療隊才趕來。
蔣經國的離世,背后隱藏著兩個信號。
一個是“兩岸統一”的進度被打斷,兩岸的關系走向變得微妙。二是蔣經國的離世疑點重重,在明知道蔣經國病重的情況下,為何醫療隊沒有貼身跟隨,而且在病因不確定的情況下,不對他吐出來的血液檢查?是真的沒必要檢還是在某些勢力的干預下,檢不檢結果都一樣?
隨著新的繼任者李登輝上位,真相也慢慢的顯出形狀。
蔣經國尸骨未寒,李登輝就開始大肆調整更改政策,讓兩岸統一變得困難。
穿和服的李登輝
現在回過頭來看,蔣經國的一生都過得憋屈,從發病到逝世,這幾個小時里,他的醫療隊卻一點辦法都沒有,硬生生的錯過治療時機。
年輕時,他無力反抗蔣介石的權威,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母親毛福梅被趕到鄉下,而他自己也被“流放”到蘇聯當一名“質子”,日子過不下去時幾次三番救助蔣介石,卻仍遭到蔣介石拒絕。
更可恨的是,母親離世,他連一個像樣的葬禮都給不了她。
生前沒能好好盡孝,彌留時仍愧疚于心。所以蔣經國彌留時他叮囑身邊人要把他埋葬在毛福梅的墳前,讓他以后能好好的陪伴她,盡盡孝道。
蔣經國一家與毛福梅
本文由@李大笠執筆,專注歷史人物故事,寫文不易,你的點贊和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