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多地醫院公開表示將過緊日子。
例如,濱州醫學院煙臺附院通過優化人事政策、強化耗材管理、盤活資產等措施提升運營效率,過好緊日子。
此外還有北京安貞南充醫院強調無預算不支出,壓減一般性支出,降低運行成本;浙江松陽縣推動薪酬制度改革,合理引導收入分配預期;湘雅二醫院要求加強成本管理、精簡人力成本;株洲市衛健委要求市屬公立醫院嚴格落實預算管理。
在醫改深入推進和經濟壓力增加的背景下,“過緊日子”已成為醫療行業的重要主題。
各種程度的變相降薪
一位來自河南的康復治療師透露,其所在的康復科因醫保局處罰被罰款,醫院和科室都無力承擔,便要求員工分攤費用:新員工每人需繳2000元,老員工則需繳4000元。這筆錢由科室成員上交醫院,再由醫院通過發工資的方式返還。
可以說,今年是醫療行業最艱難的一年。廣大醫務人員不僅要承受績效縮減的壓力,還要面對倍增的工作量。醫院紛紛縮減開支、嚴格控耗,釋放出“降本增效”的信號。
民營醫院倒閉、公立醫院步入寒冬,降薪、欠薪問題頻頻登上熱議平臺。廣東某基層衛生院的一名助理醫師表示,已經半年多未發績效,甚至被要求退還之前的績效款。
醫院到底經歷了什么?
看到這情形,許多網友可能目瞪口呆,難以置信。
曾幾何時,醫院是令人向往的“香餑餑”,醫護人員的收入也相對可觀。尤其在一線城市,醫生年薪三四十萬甚至五六十萬以上都很常見。
然而,如今無論是三甲醫院還是中小醫院,都面臨同一個難題:降薪。這一輪降薪主要源于醫院為“降本增效”所采取的措施。
那么,為什么醫院紛紛選擇“降本增效”呢?
醫改政策影響
自多地推行DRG(按病種分組付費)以來,許多醫護人員反映: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最后科室卻因核算倒扣費用。例如,浙江省某三級醫院心內科因實施DRG出現虧損,科室損失由醫生分擔,直接導致醫生薪資大幅減少,甚至引發罷工威脅。
在DRG改革的影響下,醫生的日常工作變得充滿權衡與掙扎。一方面是患者的實際醫療需求,另一方面是嚴格的經濟成本控制。兩者的不平衡讓醫生在診療過程中感到進退兩難,壓力倍增。
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將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住院醫療機構,實現病種和醫保基金基本全覆蓋。改革雖勢在必行,但因醫保操作不熟、醫院管理不足及醫務人員對新模式難以適應等原因,直接影響了醫務人員的切身利益。
醫院經營困難
除此之外,這種情況可能與當前各地醫保基金增長乏力也有一定關聯。
近年來,經濟大環境不佳,尤其土地財政收入顯著下降,導致許多地方財政收支緊張。不少地方醫保基金支付困難,甚至長期拖欠,直接影響醫院運營,令其陷入困境。
此外,城鄉醫保繳費標準不斷提高,但繳費難度加大。截至目前,一些地區繳費完成率不足80%。同時,城鄉醫保實行現收現付,但支出增速遠超收入增速。以2023年為例,城鄉醫保基金支出同比增長11.8%,而收入增速僅為4.3%,難以實現收支平衡,財政補助成為必要支撐。
支付周期延長迫使醫院自行墊資,加劇負債問題,部分醫院不得不通過降薪維持運轉。但降薪對醫護人員影響顯著,在生活成本不斷提高的現狀下,收入驟降30%至50%將大幅增加經濟壓力,進而可能影響醫療服務質量,甚至加劇醫患矛盾。
“全員年薪制”能解決問題嗎?
有網友認為,目前年薪制僅適用于主要負責人,而一線人員仍實行績效工資制。如果一線人員也實現年薪制,醫患問題或許能迎刃而解。
但也有人質疑,一線年薪制可能導致“大鍋飯”,同科室同職稱的年薪差不多,是否公平?
盡管院長年薪制的推行是一項有益嘗試,但要在醫院全面實行仍面臨挑戰。從資金看,院長年薪制的財務壓力不大,但在社會認同和績效考核體系的完善上難度較高。若擴展至醫生或其他醫務人員,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將更大。
有網友表示,年薪制推行難度較大,基層醫生期待年薪制,但大三甲的優秀醫生未必愿意接受。以三明醫改為例,雖然高薪政策成效顯著,但全國推廣困難,主要在于醫改需要更高層級的政府領導力和資源整合,而非衛健委單獨推動。
盡管年薪制推行尚需時日,但維護醫護人員福利至關重要,僅靠降薪應對絕非長久之計。
·歡迎點贊、分享到朋友圈·
信息來源:丁香園、常青藤醫學、梅斯醫學、康知了
編輯丨云自閑
本文系“康知了”綜合整理創作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