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潮間帶生物句號
前面5期,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異鰓類friends,了解了它們的分類(詳情可點擊文末的往期回顧鏈接)。今天作為這個系列的最后一篇,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物學特征和生態習性吧。
一、形態
濺斑多彩海牛|攝影:潮間帶生物句號
以濺斑多彩海牛為例。
嗅角:身體前端上方的一對“小兔耳”,“角”如其名,其功能卻類似于人的鼻子,用以感受環境的變化,能嗅到食物的氣味,從而判斷前進的方向等。不同物種的嗅角外形也各有差異,有圓柱形、羽狀、樹枝狀等。有些種類在嗅角下靠近嘴巴的部分還有口觸角,用以幫助尋找食物。
赤蓑海牛|攝影:潮間帶生物句號
裸鰓:用于呼吸的器官,是一種次生性的皮膚鰓。海牛亞目成員的裸鰓都位于身體后部,裸鰓的中央是它們的排泄孔,沒錯,就是拉粑粑的地方(表情復雜.jpg)。 其他種類鰓的形狀鰓的形狀和位置各不相同。例如上圖的赤蓑海牛,身上一條一條的就是鰓,除了呼吸,還能將取食的水螅體的刺細胞儲存在頂端,變成自己的防身武器。
腹足:是它們的運動器官,通過腹足肌肉的收縮運動,改變身體的形狀,如同蚯蚓一樣,進而能在各種各樣底質的環境中移動。
口:不同種類因為食性的不同,口的形狀也會有所差異。例如囊舌目口部為排列的齒舌結構,用以劃破海藻的細胞壁來吸食細胞質液。而最為獨特的大嘴海蛞蝓科的成員有一個大網一樣的口,用以捕食各種小型生物。
大嘴海蛞蝓攝食|來自視頻截圖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150593/
外套膜:覆蓋身體上部的部分(包括類似裙邊的部分)。外套膜上有許多感受器,用于感受周圍環境的狀況,分泌碳酸鈣的外殼、內殼(有殼的種類)或骨針,也能分泌有毒物質用以御敵。
二、分布
上到潮間帶下到幽暗深海,從近海到遠洋,皆有它們分布。
它們的分布與生活習性、食性等息息相關,絕大多底棲爬行,但也有浮游生活的種類,比如最為出名的“冰海天使”。
“冰海天使”——裸海蝶/Clione limacina|圖片自網絡
各種底質環境皆有不同的種類分布。例如泥沙質底生活的微點舌片鰓,礁石區生活的濺斑多彩海牛、指狀棍螺等。
例如這種泥沙混合質的灘涂,因為有大量的海仙人掌和海筆(二者皆屬于刺胞動物門珊瑚綱八放珊瑚亞綱海鰓目)的分布,也因此以此為食的各種片鰓(屬于裸鰓目)也極為常見。
三、食性
們的食性相對比較專一,有些種類甚至只吃一種或數種特定的食物。根據食物種類可以分為4類。
雜食性。
素食性:以海鹿形目的海兔為代表,取食各種藻類等。
肉食性:海牛亞目的多數成員以海綿為食;枝背亞目、片鰓亞目等則偏愛刺胞動物,如蓑海牛、片鰓;跟有甚至如上面提到的大口海蛞蝓,則能捕食小型甲殼類。
第4類則比較特殊,它們“靠天吃飯”——利用光合作用。
這里還可以分為兩類。有些以珊瑚、水螅蟲為食的種類,在捕食后可以將原本食物中與之更生共生藻類(蟲黃藻)完整的保留在體內,總而自身利用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第二類,就是我們前面介紹過的兩個“小偷”了(詳情見文末“往期回顧”的前兩個鏈接)。囊舌目的許多成員以吸食藻類細胞質液為食,但同時也能保留原來的葉綠體,然后通過盜食質體進行光合作用,自給自足。
四、運動
除了簡單依靠腹足肌肉收縮的運動。在緊急逃命的時候,有些種類可以通過身體上下急速的收縮運動,以快速擺脫危險,如斑紋無殼側鰓。
還有些種類還能利用外套膜的擺動產生水流而“游動”!比如最為出名的“西班牙舞娘”——血紅六鰓海蛞蝓。
圖片來源及物種名見水印
五、御敵
最后再來說說這些“慢性子”怎樣在危機四伏的大海中求生存。
警戒色
餐桌上,色彩鮮亮的食物或許更能引起食欲。但在野外,“妖艷”往往意味著毒性和危險——“我有毒!離我遠點!”。
華美多彩海牛|圖源網絡
擬態
于上者剛好相反,這些同志們極為“低調”,通過色彩的協調,使自己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比如之前介紹的的綠海天牛,它們生活在海藻叢中,墨綠的體色使之難以被捕食者發現。當然,這一策略的效果非常依賴于周圍的環境。
感謝這只綠海天牛為我們示范了錯誤的典型—V—
生化武器
相比上面這些比較“被動”的防御,還有些選擇“主動出擊”。
海兔可以將取食的藻類等的二次代謝產物轉化成自身的化學防御物質,在遇到危險時,就會被這些紫色的化學物質用以防御。
某種海兔|圖自網絡
另一些種類,如上文提到的赤蓑海牛,可以將取食的刺細胞儲存在體內,在遇到危險時釋放這些刺細胞進行攻擊。
還有一種比較難以形容的方式——讓自己變得難吃……
例如葉海牛屬的種類,它們能在體內形成碳酸鈣骨針,這些骨針密布全身,能增加自身的硬度,同時難以被消化。從而讓捕食者降低想要吃自己的想法……“有肉不吃,干嘛非要吃土?”
Phyllidia marindica|圖源網絡
自切
除此之外還有個更慫的:“大guo,這是保護費,放過小弟唄。”
大口海蛞蝓身上兩側有些大“扇子”,這些“扇子”,就像是壁虎的尾巴,在遇到捕食者的時候,就會自切下來,在捕食者轉移注意力的時候,自己溜之大吉,日后又慢慢長回來。
大嘴海蛞蝓|圖源網絡
至此,青島近海異鰓類系列就此完結。(沒想到居然能拖到六期……)不知道有沒有讓你愛上這些奇妙的生物呢?
《青島近海的異鰓類系列 | (一)誰說只有植物才能光合作用嘞?我也會!》
《青島近海的異鰓類系列|(二) 你覺得就你會光合作用?來咱不吃不喝聊一聊!》
《青島近海的異鰓類系列|(三)青島地區新紀錄——濺斑多彩海牛!》
《青島近海的異鰓類系列|(四)十四位兄弟齊亮相》
《青島近海得異鰓類系列(五):異鰓類、海兔、海牛、海蛞蝓、裸鰓類、后鰓類,你搞清楚了沒?》
(版式編輯:苗苗)
征稿啟事
朋友們,歡迎向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海洋歡樂谷投稿!
無論是文章、攝影、漫畫、美圖、動圖、視頻還是音頻,只要稿件能體現出海洋的奇、趣、美,展現海洋魅力,我們都來者不拒!
稿件一經采用,即可獲得相應稿酬!
來稿請發郵箱:
haiyanghuanlegu@163.com。
期待與您相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