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人民軍隊中的主力部隊常為人津津樂道。如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時,我軍首先抽調的是13兵團,該兵團下屬的38軍、39軍、40軍就是人民解放軍的頭等主力。
當然了,當時解放軍有好幾個野戰軍,作戰軍的番號最多排到了70軍。這么多部隊在解放戰爭中所面對的對手不同,因此到底哪些最強,其實不好評判。
而到了朝鮮戰場這個統一的考場,誰強誰弱,其實就都看出來了。
毫無疑問,首批入朝的這幾個軍被證明了的確是主力中的主力。尤其是38軍在第二次戰役中還獲得了“萬歲”的美名,這在整個抗美援朝中都是獨一份。
日后,38軍所謂的“萬歲軍”稱號也就是從這里來的。
38軍的老底子是彭老總平江起義的部隊,之后是紅一方面軍的主力。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又分別是115師和第四野戰軍的主力。
遼沈戰役時,38軍的前身——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就擔負了戰役預備隊的角色。當時塔山的阻擊很兇險,其實即便當時國軍沖破了我塔山防線,后面還有東野一縱,其也是難以越雷池一步的。
到了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時,彭總對38軍是寄予厚望的,第一次戰役時賦予38軍的任務也是穿插迂回的重任。
但我們知道,因為所謂的黑人團事件,38軍的迂回穿插沒有到位,使得清川江以北的聯軍南逃。在戰后的總結會議上,彭老總狠批了38軍。
主力部隊被這么批評,其實令38軍軍長梁興初以下都感到十分難受。
因此第二次戰役時,38軍包打德川,將韓軍第7師團大部殲滅后,又執行穿插迂回任務,攻擊過程中順手就敲掉了號稱精銳的土耳其旅。
113師更是創造了14小時攻擊前進72.5公里的記錄,與112師一部一舉卡在了三所里和龍源里。
魏巍《最可愛的人》中松骨峰戰斗主角就是112師335團1營3連,而當時38軍上上下下都憋著一口氣堵在了美軍撤逃的必經之路上,有許許多多這樣的3連。
在三所里和龍源里,沒有一輛坦克、戰機支援的38軍死死卡住了通道,使得聯軍付出大量損失依舊不能通過,在遺棄了大量重裝備后,被迫轉向安州方向逃竄。
第二次戰役中,38軍的這一連串凌厲攻勢打得著實出色,僅該軍就殲滅聯軍11000余人,其中俘虜3000多人。38軍犧牲415人,負傷5005人。
第二次戰役,按照我軍的戰果統計,一共是殲敵36000人,38軍的殲敵數占到了全軍的三分之一強,毫無疑問是戰果最大的。
但11000多人的殲敵數字僅以數量而論,并不算很多,彭總何以在戰后的電報中直接寫道:38軍萬歲呢?
這要從戰前志愿軍的作戰目標說起。
第一次戰役其實是志愿軍不預期的作戰,要不是美韓軍隊機械化行軍推進過快的話,并不會那么打。
但通過交手后也取得了一定的對美韓軍隊的作戰經驗。
初步交手我軍雖然打贏了,但是損失也不小。殲滅對方近16000人的同時,我們自身也損失了1萬余人。
在國內戰爭中,一般來說殲滅國軍王牌部隊1萬人,我軍的傷亡在3000到4000人之間,而第一次戰役的戰損比顯示,這次的對手不簡單。
當時單就與美軍、韓軍的接觸性作戰來說,我軍的傷亡還不會很大。但是對方技術兵器超越我們實在太多,在大量飛機和重炮轟炸下,很多部隊還沒接觸就遭到了很大的傷亡,這是很令人頭疼的。比如112師指揮所在瓦洞遭到空襲,一次就傷亡了272人,其中包括32名團營連干部,這可都是多年血戰的精銳啊!
因此,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我軍盡管部署了誘敵深入并相繼殲敵,但其實預計戰后的推進線是到平壤-元山地區。
結果在實際作戰中,38軍打開突破口后又迂回穿插成功,堵住了聯軍的退路。此后,聯軍有生力量雖然大部從另外一個方向突出,但其大量重武器和輜重卻不得不遺棄。
據統計,第二次戰役中西線部隊繳獲與擊毀敵各種炮五百余門,坦克一百余輛,汽車二千余輛,其中大部分為38軍戰績。
大批技術裝備的損失使得西線聯軍軍心動搖,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也在倉皇南撤中死于車禍,因聯軍無力在平壤一線組織防御,部隊竟然一退就退到了三八線。
而當時,東線美軍雖然遭到重創,但主力尚存。以我9兵團當時力量對決美10軍剩余部隊,其實情況并不樂觀,但因西線美軍潰不成軍,東線之敵也不得不在興南港組織大撤退。最終我志愿軍僅通過第二次戰役便推進到了三八線地區,大大出乎了戰前預料。
如果不是38軍穿插到位,成功堵截聯軍主力,迫使其遺棄大量重裝備,短暫喪失戰斗力的話,其有序后撤斷然不可能一撤就是幾百公里。
而其形成穩固防線的話,以我志愿軍當時的技術裝備,想要將其推到三八線,不知道要多付出多少代價。
所以說,彭總所著眼的是38軍在全局所發揮的作用。同時在一次戰役時,彭總嚴厲批評了自己的老部隊38軍,而在二次戰役38軍打得極好之際又予以極高評價,如此賞罰分明也極大鼓舞了志愿軍將士的士氣。
試問,作為軍人來說,誰不想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呢?
當然,如果不從全局意義來看,僅從戰績來說,可能很多人不服氣。而38軍令所有人都服氣的一仗是在第四次戰役的漢江阻擊戰中。
第四次戰役其實并不是我們發起的,當時志愿軍13兵團各部已經連續作戰3個月時間,從鴨綠江畔一路打到了三七線,還攻克了漢城。在取得極大戰績的同時,13兵團的戰斗和非戰斗減員很大,而且后勤線拉得那么長,前線將士的糧秣彈藥補給問題都很大。
第二次戰役時,還有第9兵團,但9兵團因凍傷減和戰斗員極大,此時已不能繼續作戰。而因為9兵團的意外缺席,國內新一番部隊的動員又需要時間,因此13兵團打第三次戰役都是勉強的,而第四次戰役更是被迫迎戰。
志愿軍是一支求勝心極強的軍隊,在當時甚至連人數優勢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彭總依然部署了13兵團西頂東放的策略,以38軍和50軍在西線頂住美軍第1軍及第9軍的攻擊,而在東線將聯軍放入后,集合我4個軍的力量進行圍殲。
東線圍殲能否得手的關鍵在于西線能不能在陣地戰中頂住美軍的強大攻勢。
當時美1軍下轄美3師、美25師、土耳其旅、英29旅、韓軍第1師團;美9軍下轄美騎兵1師、美24師、英27旅、韓軍第6師團。美軍的師編制遠大于我軍,僅僅師屬炮兵就裝備105毫米以上炮兵營4個,還有100多輛坦克,炮彈更是不計其數。
以這樣的陣容進攻志愿軍2個連續作戰、編制不全,且彈藥極少,還沒有重武器、制空權的軍,可想而知優勢得有多大。
但38軍頂住了,直到東線取得橫城大捷。而頂住的代價是極大的,全軍犧牲3359人、負傷8279人,要知道此時是38軍已經在經過了三次戰役之后所付出的的戰斗損傷,其中大部分都是干部和戰斗骨干,這些人的傷亡對一支部隊戰斗力的恢復是非常關鍵的。
但正如時任38軍112師335團團長的范天恩所說:
和平誰不希望啊,都希望,哪里有愿意打仗的,這么殘酷,老死人,咱們好好地生產不行嗎?敵人不讓我們安穩,那既然不讓,我們就干了吧!干就得要犧牲,犧牲攤到自己身上,就不想犧牲了?那這個國家就完了。攤上誰是誰,那才行!
這就是志愿軍軍人的覺悟。
而憑借漢江阻擊戰,38軍“萬歲軍”的地位可謂是更加穩固的了。
另外請大家注意,當年彭總的電報中其實不僅提到了38軍萬歲,在其前面還有中國人民志愿軍萬歲。所以志愿軍也都是萬歲軍,而能在當年那種條件下取得輝煌的勝利,也使得新中國所有愿意挺起脊梁的人都能昂首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