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詔曰:自古帝王統御天下,必以敬天法祖為首務,而敬天法祖皆本于至誠之心,不容一息有間,是以宵旰焦勞,無日不兢兢業業也。朕蒙皇考圣祖仁皇帝為宗社臣民計,慎選于諸子之中,命朕纘承統緒,紹登大寶,夙夜憂勤,深恐不克負荷,惟仰體圣祖之心以為心,仰法圣祖之政以為政,勤求治理,撫育蒸黎,無一事不竭其周詳,無一時不深其祗敬,期使宗室天潢之內,人人品行端方,八旗根本之地,各各奉公守法。六卿喉舌之司,綱紀整飭,百度維貞。封疆守土之臣,大法小廉,萬民樂業。
十三年以來,竭慮殫心,朝乾夕惕,勵精政治,不憚辛勤,訓誡臣工,不辭諄復,雖未能全如期望,而庶政漸已肅清,人心漸臻良善,臣民遍德,遐邇恬熙,大有頻書,嘉祥疊見,朕秉此至誠之心,孜孜罔釋,雖至勞至苦,不敢以一息自怠,方冀圖安保泰,久道化成,今朕躬不豫,奄棄臣民,在朕身生本無生,去來一如,但我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至今日雖可自信無負,而志愿未竟,不無微憾。
寶親王皇四子弘歷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間,朕于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歷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仰賴上天垂佑,列祖貽謀,當茲寰宇乂安,太平無事,必能與億兆臣民共享安寧之福。
至于國家刑罰禁令之設,所以詰奸除暴,懲貪黜邪,以端風俗,以肅官方者也。然寬嚴之用,又必因乎其時,從前朕見人情澆薄,官吏營私,相習成風,罔知省改,勢不得不懲治整理,以戒將來。今人心共知儆惕矣,凡各衙門條例,有從前本嚴,而朕改易從寬者,此乃從前部臣定議未協,朕與廷臣悉心斟酌而后更定,以垂永久者,應照更定之例行,若從前之例本寬,而朕改易從嚴者,此乃整飭人心風俗之計,原欲暫行于一時,俟諸弊革除之后,仍可酌復舊章,此朕本意也。向后遇此等事,則再加斟酌,若有應照舊例者,仍照舊例行。自今以后,實愿內外親賢股肱大臣,念朕朝乾夕惕之苦衷,仰答皇考圣祖仁皇帝利益社稷蒼生之誠念,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仍如朕在位之時,共相輔弼,俾皇太子弘歷成一代之令主,則朕付托得人,追隨列祖皇考在天之靈,亦可不愧不怍矣。
弘歷仰承祖宗積累之厚,受朕訓誨之深,與和親王弘晝,同氣至親,實為一體,尤當誠心友愛,休戚相關,親正人,行正事,聞正言,勿為小人所誘,勿為邪說所惑,祖宗所遺之宗室宜親,國家所用之賢良宜保,自然和氣致祥,綿祖宗社稷萬年之慶矣。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于錯誤。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儻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鉅。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其應行儀制,悉遵成典,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以上內容引自《清世宗實錄》。
雍正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死后上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主謚號為“憲”,簡稱世宗憲皇帝。
雍正帝突破性的創建秘密立儲制度,是提前寫下傳位密旨,密定儲君,等到皇帝駕崩以后,再將其公示,因此雍正帝雖然是暴死,但是他提前留下傳位密旨,所以皇四子弘歷也就是之后的乾隆帝順利繼位。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清世宗雍正帝之死,應該跟明世宗嘉靖帝之死一般,都是跟長期服用丹藥有很大關系,只不過嘉靖帝類似于慢性中毒,雍正帝則是應該是用藥太猛而暴死,這點從乾隆帝繼位第二天便急匆匆將宮中煉丹道士驅逐,并且嚴厲警告他們不得胡說八道,就可以看出一二。
秘密立儲制度的好處是可以避免皇子之間出現奪嫡情況,不會再重演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之事。但是壞處很明顯,就是為了防止皇子權力太大出現奪嫡之事,所以自雍正和乾隆兩朝開始,對于皇子限制很大,皇子沒有實權,干預不了太多政務,因此密定儲君往往沒有太多參政經驗,不能提前培養出自己的班底,所以這種環境下成長的皇帝,往往很難出現雄才大略之主。
不同于康熙遺詔由隆科多口述潤色而成背后的重重迷霧,雍正遺詔因為是由雍正帝提前所留的傳位密旨潤色而成,大體是雍正帝在傳位密旨寫的原語,只是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所以雍正遺詔足以證明弘歷的繼位并沒有爭議。尤其是在雍正八年,雍正帝病重之際,當時甚至認為自己挺不過去,所以曾經召喚諸王大臣“面諭遺詔大意”,因此不同于父親雍正帝繼位時諸王大臣都是不服,甚至康熙帝的表弟鄂倫岱都將雍正帝的諭旨扔在地上,乾隆帝身為密定儲君是朝野上下早已默知的事情,他繼位也是水到渠成。
這份遺詔最為出名之處在于記載令漢大臣張廷玉配享太廟,《清高宗實錄》記載,根據傳位密旨潤色雍正遺詔之時,乾隆帝要將傳位密旨中的張廷玉和鄂爾泰配享太廟的內容也寫入遺詔,當時張廷玉和鄂爾泰認為這樣不合適,所以一度“屢行固辭”,最后在乾隆帝堅持之下,二人配享太廟的內容也被寫入昭告天下的遺詔之中,可謂是乾隆帝進一步給予二人的殊榮,更是雍正帝給予張廷玉的曠世殊榮,使得張廷玉成為清朝268年歷史之中,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大臣。
由此可見雍正帝對張廷玉的器重,從這里也可以側面看出雍正帝如同他的父親康熙帝一般,站位并不單一,用人方面不偏向于自己是八旗最大主人的定位,而是兼顧漢地天子這一定位,十分重用漢臣,不只是文有張廷玉,武還有拜大將軍者,可以節制滿洲士卒的岳鐘琪。而雍正帝之后的乾隆帝則是站位單一,偏向于自己是八旗最大主人這一定位,并且提倡貴族治國,是重用滿大臣和外戚,漢大臣的向上空間不復雍正年間的欣欣向榮,開始游走于邊緣之間。
從這里來看,雍正帝雖然沒有與年羹堯成就君臣知遇的佳話,并且最后反目成仇,但是他與張廷玉的融洽相處,還有最后的遺命其配享太廟,也算是成就了一段君臣知遇的佳話。
雍正遺詔還有三大特色,分別是人事安排、對于嚴苛治國的反思和更正、對于弟弟和兒子最后的溫情。
一、人事安排
在遺詔中雍正帝提及“內外親賢股肱大臣”要“共相輔佐,俾皇太子弘歷成一代之令主”,雖然乾隆帝繼位時已經25歲,對比順治帝6歲繼位,康熙帝8歲繼位,這是一個很成熟很合適的年紀,但是對于45歲才繼位的雍正帝來說,這是一個太過年輕,還不成熟的年紀,尤其是雍正帝在位時期限制皇子權力,使得弘歷并沒有太多參政經驗,所以雍正帝并不認為乾隆帝可以獨當一面,還是需要有人輔佐,至于人選就是莊親王允祿、允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這點應該在傳位密旨中提及,但是遺詔中并沒有具體提及,只是說的隱晦不清。
因此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帝繼位以后下諭:“皇考遺命,著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朕思鄂爾泰系因病解任調理今既輔政,著復任。”
有著攝政王多爾袞和輔政大臣鰲拜的前車之鑒,加之乾隆帝已經25歲,并非幼帝,所以這四位顧命大臣自然不敢擔當輔政大臣,是堅決拒絕,最后是按照雍正帝剛剛登基時的前例稱總理事務。
因為清朝自清太宗皇太極開始一直打壓宗室諸王,尤其是入關后還出了一位差點篡位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所以宗室諸王一直被打壓,實際的行政權力是在負責行政機構的大臣手中,是以乾隆帝在位初期,實際是漢大臣張廷玉和滿大臣鄂爾泰兩位大臣隱然把持朝政,二人門生故吏遍天下,分別代表了漢臣勢力和滿臣勢力,還好的是沒有同氣連枝,而是彼此看對方不順眼,雙方一度斗的如火如荼,初登大位的乾隆帝不熟悉政事,見二人沒有聯合起來,因此先冷眼旁觀二人相斗,隨著越來越熟悉政務,并且真正服從自己的人越來越多,乾隆帝最后徹底掌握朝政,做到真正的乾綱獨斷。
皇權一向是至高無上,并且是皇帝一人獨享的,因此皇帝自然容忍不了其他大臣侵占皇權,因此顧命大臣的下場多是不好,張廷玉和鄂爾泰雖然不能說侵占了多少皇權,但畢竟是乾隆帝獨攬大權路上的礙腳石,所以二人也或多或少受到乾隆帝的打壓。
鄂爾泰幸運一些,在乾隆帝對他的厭惡越來越深之前,他于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因此乾隆帝對他的身后待遇還可以,賜謚號為文端,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鄂爾泰受到胡中藻獄影響,被撤出賢良祠,不過整體來說鄂爾泰該享受的都享受了,即使受到牽連也影響不大。
張廷玉則是倒霉了,隨著時間日久,被乾隆帝越來越厭惡,是屢屢借題發揮的打壓,連配享太廟的資格都被剝奪,最后是對其抄家,還好沒有抄出什么反詩,經得起考驗,所以乾隆帝說這是一場誤會,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在凄涼晚景中去世,乾隆帝才算是最終放過他,依舊按照雍正帝遺命,命其配享太廟。
二、對于嚴苛治國的修正要求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實施新政,進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政策,使得清朝國力大增的同時,也與知識階級對立,成為孤家寡人一個。
他的繼承者乾隆帝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背叛者”,因為乾隆帝繼位以后,廢除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與知識階級和解,從他的施政風格和言行來看,他崇拜祖父康熙帝,并不認可父親雍正帝的政治理念,是處處效仿康熙帝,在位初期也是以寬仁治國,當然乾隆帝骨子里還是遺傳有父親雍正帝的嚴苛基因,因此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隨著心中的白月光即發妻孝賢皇后死后,乾隆帝開始變得暴躁起來,從此治國越來越嚴苛,不過即使如此,乾隆帝依舊崇拜的是祖父康熙帝,治國是剛柔并濟,有父親雍正帝的剛,更有祖父康熙帝的柔。
其實從雍正遺詔來看,乾隆帝也不算背叛了父親雍正帝,因為遺詔中雍正帝在為自己的新政辯護之余,要求繼位者對新政中嚴苛的地方再行斟酌,可以進行修正,要以寬仁為主,這么來看,乾隆帝繼位以后對于新政的改變,進行寬仁治國,也不過是遵從父親的遺愿。
遺詔這段內容,有點不太符合雍正帝的風格,使人一度認為是乾隆帝夾帶私貨,不過綜合各方史料來看,的確是雍正帝的意思。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來,雍正帝生前就知道自己注定得不到好名聲,會有滾滾罵名,但是并不在乎這些,依舊堅定不移的完成自己的目標,是罵名留給自己,好名聲留給兒子乾隆帝,讓乾隆帝繼位以后寬仁治國,真是用心良苦,有著這樣的父親,乾隆帝還真是幸運。
三、對弟弟和兒子最后的溫情
雍正帝是一個很“真”的皇帝,他不會偽裝自己,會釋放自己的陰暗面,也有陽光燦爛的一面。他可以冷血無情的打壓政敵,諸如毫不掩飾的將九弟胤禟下獄折磨致死。他也可以情深義重,對十三弟怡親王胤祥是無比信任和重用,將其王爵定為世襲罔替,這是清朝第一個恩封的鐵帽子王,可謂是兄友弟恭的佳話。
在遺詔之中,雍正帝也是體現出他感情細膩的一面,他先是提及五子弘晝與乾隆帝“同氣至親,實為一體”,要求乾隆帝“誠心友愛”這位弟弟。又是特別提及兩位弟弟莊親王和果親王。
說起來這兩位弟弟是除卻怡親王胤祥之外,與雍正帝關系最好的弟弟。點評十六弟莊親王允祿心地善良,是個謹慎之人,不過遇事少有擔當,但是不至于犯錯誤,意思讓乾隆帝用這位十六叔時要發揮其才,可以負責需要小心謹慎的事務。
看似沒有什么關心之語,但雍正帝可是給了十六弟允祿一個鐵帽子王,第一代莊親王為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為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也就是靠著軍功得到世襲罔替資格的王爵,第二代莊親王為碩塞長子博果鐸,博果鐸無嗣死后,有四個親侄子,結果雍正帝卻將血緣關系疏遠的允祿過繼給博果鐸,使他成為第三代莊親王,這對允祿來說可謂潑天的富貴,畢竟有清一代,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中葉恩封一位鐵帽子王,晚期風雨飄搖之際恩封三位鐵帽子王,一共也就是只有十二位鐵帽子王而已。
對于十七弟果親王允禮,雍正帝則是滿滿的關懷之語,高度評價允禮是賢王,是有用之才不說,更是強調他的身體不好,不能太過勞累,所以大家要體諒他,不要讓他累著,不然若是身體生病,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那樣就太可惜了,能在交代皇位繼承人的傳位密旨中耗費這樣的字數,讓大家體諒弟弟,不要讓弟弟過度勞累,這應該是歷史上獨一份了,可謂是雍正帝對心愛弟弟最后的溫情。
雍正遺詔的昭告天下,也意味著雍正帝的時代正式結束,乾隆帝的時代正式拉開序幕,這位既自信又自卑的皇帝,英明神武和昏庸無能兩種截然不同的基因在身上互相夾雜,壯年睿智的展現自己雄才大略的一面,親手將清朝推向巔峰,可是晚年又展現自己昏聵一面,肆意揮霍,好大喜功,親手營造出官員開始成系統貪污的局面,使得官逼民反成為常態,最后一場白蓮教起義,使得清朝從盛世快速走上中衰之世,可謂是開啟了輝煌,結束了輝煌,再走向了衰敗,是盛世之主,更是中衰之主。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