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書協副主席李榮政先生題詞
編者按:認識李歡是在瑯琊姓氏家譜文史收藏群里。他入群雖短,但異常活躍,不但經常交流其他姓氏的家譜信息,還幫我找到了李莊探花周京后人、乾隆進士周禮東的資料,為周氏后人及至郯城地方文史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后來隨著交流深入,才知李歡竟然是1999年出生的后生小伙。如此年齡,卻已對地方文史研究至癡至深,讓我汗顏,令人震驚。隨著這些年癡迷家族研究,我也結識了很多青年文史研究愛好者。如81年出生的費縣全先達、82年出生的臨沭胡瀟、87年出生的蘭陵宋尚遠、89年出生的蘭陵賈洪飛、97年出生的郯城高峰頭徐祗祥,以及這位99年出生的郯城李歡等。他們都是基層工作者多以打工為業,收藏志書家乘、四處尋訪交流等全部是自費且無回報。但是他們涉獵之廣、研究之深、付出之巨,足以達到專業水準。這也體現了家族文化的深厚魅力所在,更不用擔心我國傳統文化后繼無人。
作者李歡
本人作為郯城縣蒲汪李氏欽字輩第20代孫,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搜集家族歷史文獻和資料。蒲汪李氏始于明朝初年來郯,三世祖李哲之子李懷遷居蒲汪后,家族逐漸昌盛,世代子弟多以讀書為業。明清兩朝,僅李哲祖一支,就出了120多個秀才,11名貢生,4人入仕為官,實為魯南蘇北盛名的書香門第。
感謝家族前輩李榮振借閱族譜,感謝瑯琊姓氏家譜文史收藏群喬閃、顏秉銀、徐祗祥等地方文史愛好者指導,感謝孔明百科網張新杰老師給予該文章的發表機會,感謝前輩李榮政題詞鼓勵。現參照《郯城縣志》《山東通志》《益都縣志》《安丘縣志》等地方史志,結合乾隆三十九年《郯邑李氏家譜》整理人物資料如下:
16、李毓均,行2,字雝客,配梁氏。康熙十二年拔貢,候選知縣。見《郯城縣志·選舉·明經》。
17、李鉁,毓封長子,字萃九,配謝氏,繼田氏。康熙十二年參與知縣張三俊和馮可參編撰的《郯城縣志》,負責校對、抄寫工作。康熙三十八年歲貢,雍正四年任冠縣訓導。見《郯城縣志·選舉·明經》《冠縣志·官職》。
18、李鋐,炳之孫,毓奎次子,字衛九,康熙四十四年歲貢,選汶上縣訓導,未上任,配王氏,朱村王朝璋次女,側梁氏。見《郯城縣志·選舉·明經》。
19、李佩,毓均長子,字蒼桁,雍正十二年歲貢,乾隆年間任膠州訓導,配楊氏,繼鄭氏,側盧氏,遷居磨山鑾墩。見《郯城縣志·選舉·明經》《重修膠州志·官職》。
20、李鐀,炳之孫,毓璽五子,字鄴簽,雍正十二年歲貢,配張氏,繼劉氏。見《郯城縣志·選舉·明經》。
21、李鎮,毓璽四子,字卓安,乾隆十四年恩貢,配謝氏,紅花埠謝卓凡姊。見《郯城縣志·選舉·明經》。
22、李侒,毓垍長子,字雪煩,號穎邨,乾隆十五年歲貢,乾隆十九年任范縣訓導,貤贈一代,配葛氏。見《郯城縣志·選舉·明經》《范縣志·官師》
23、李士箴,佩長子,字戒中,乾隆二十六年恩貢,配楊氏。見《郯城縣志·選舉·明經》。
24、李士言(家譜作“巖”),侒長子,字魯瞻,配馬氏,貢生。見嘉慶版《續修嘉慶縣志》。
25、李毓垍,春植之孫,煐長子,字孔厚,以子侒職貤贈修職佐郎,妻孟氏貤贈儒人。見《郯城縣志·選舉·封贈》。
26、李毓圻,春蕃之孫,煒長子,邑庠生,殉壬午國難,配王氏,一女適太學生杜靖園。《郯城縣志·列女》記載,“王氏,李毓圻妻,沂紳王副使之孫女也,十六歲于歸,二十而遭破城之變,舅姑夫子俱以兵殤,氏收殮后投繯自縊,家人救之得不死,族戚交勸曰:公姑未葬,弱女未成,與其死,孰若殯送先靈撫成幼女乎?氏勉從之,遂剪發毀容,勤苦績紡,苦操不二。”
27、李毓塤,春培之孫,燁長子,字冠箎,例貢監生,配王氏,卞莊王文喻之女。《郯城縣志·列女》記載,“王氏,李毓塤妻,年二十六夫故,氏拮據奉侍舅姑,教子及二孫入泮,卒年六十九。”
28、李鐸,毓陞長子,字鎮九,邑庠生。幼年遭國變,入學后頗有支持,惜早殤,配王氏,繼何氏。何氏見以上《郯城縣志·列女·徐氏何氏傳》。
29、李?,毓封次子,配張氏。《郯城縣志·列女》記載,“張氏,李?妻,年二十五而寡,遺孤長溁,甫四齡,氏事舅姑生養死葬,撫子成立,卒年六十有一。”
30、李儀,毓垣長子,配張氏。《郯城縣志·列女》記載,“張氏,李儀妻年二十二夫亡,遺腹子撫之及長有室,復天又撫孤,孫旋殤,至七十一歲卒。”
31、李鋌,懷次子景盛五世孫,配鄭氏。《郯城縣志·列女》記載,“鄭氏,李鋌妻,年二十六,夫故,子洪濤甫三齡。氏矢志存孤,母家無子,又為營葬,立嗣。鄭、李二姓皆賴氏不絕,歷節四十年。”
32、李成元,懷長子景隆六世孫,配解氏。嘉慶版《續修郯城縣志·列女》記載,“解氏,李成元妻,二十八歲寡,凡守志四十四年卒。”
33、李杭,成元長子,字葦一,太學生,配侯氏,繼顏氏。嘉慶版《續修郯城縣志·列女》記載,“顏氏,李杭妻,年二十六歲寡,凡守志三十八年卒。”
34、李景運,鐸玄孫,配王氏。嘉慶版《續修郯城縣志·列女》記載,“王氏,婿曰李景運,年二十九寡,凡守志四十四年卒。”
35、李天徵(家譜作“征”),毓奎玄孫,配田氏,繼丁氏。嘉慶版《續修郯城縣志·列女》記載,“丁氏,李天徵妻,十九而寡,舅姑皆年八十,侍奉甚謹,今守志三十余年。”
36、李長灒,鐀次子,字多助,邑庠生,配劉氏。嘉慶版《續修郯城縣志·列女》記載,“劉氏,縣學生李長灒妻,二十二歲寡,今八十有七,嗣子修謙。”(此處應為“嗣孫”)
37、李天甫(家譜作“輔”),鋐曾孫,字錫祉,配謝氏,繼徐氏。嘉慶版《續修郯城縣志·列女》記載,“徐氏,李天甫妻,二十九歲寡,今守志三十余年。”
38、李士嶷,妻馮氏。嘉慶版《續修郯城縣志·列女》記載,“馮氏,李士嶷妻,二十五歲寡,今守志四十三年。”
39、李天佐,杭三子,配侯氏。嘉慶版《續修郯城縣志·列女》記載,“侯氏,李天佐妻,二十五歲寡今,守志三十余年,嗣子曰福運。”
40、李松,炳玄孫,配周氏。嘉慶版《續修郯城縣志·列女》記載,“周氏劉氏侯氏,周氏李松妻,二十七歲寡,凡守志三十年卒。子天照,縣學生,妻劉氏,三十六歲寡,凡守志若干年卒。子維運,妻侯氏,二十歲寡,引刀自刺,血流被體,不果死,今守志二十二年。”
41、李德運(家譜作“得”),景運三弟,監生,配孫氏。嘉慶十五年參與縣令吳堦、陸繼輅主持編撰的《續修郯城縣志》,負責采訪、分校工作,其中記載關于抵抗史二姚三紀念碑便是由李德運等人提出的。嘉慶版《續修郯城縣志·藝文》中收錄的諸城人宋靜中所撰《重修問官祠記》。其文章末尾提到,縣人李德運復為詩,修葺始末,附于左方:
風兮雨兮廈將傾,寂無人兮誰為管。愴余懷兮躋公庭,宰周君兮心不寧。君曰:嗟,是祠也,爾邑之光,我為葺之,爾其襄之。予曰:老夫耄矣,恐廢公命。君曰:勉為之,當有慶。為楹為桷,工則度之,有堂有階,君葺落之。猗嗟周君,垂不朽矣,老夫何力之有。
42、李士修,妻田氏。
43、李士緒,妻田氏。
44、李興運,妻尤氏。
以上三人疑似族人,家譜無記載,見宣統版《山東通志·列女·郯城》。
作者簡介:李歡,郯城縣蒲汪李氏欽字輩第20代孫,1999年出生于山東郯城。大學畢業后從事文旅相關行業,熱衷于鉆研地方史志和家譜文化。
編輯:孔明百科網 張新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