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正日益成為全球投資的中心,大量資本從國際市場撤出。這一趨勢引發了人們對全球潛在經濟失衡和貨幣不穩定的擔憂。洛克菲勒國際的 Ruchir Sharma 表示,美國市場的主導地位正在導致“各國貨幣貶值”,因為它吸收了其他經濟體的財富。
泡沫正在形成?
全球投資者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向美國股市投入資金。英國《金融時報》的Ruchir Sharma 撰寫的一篇報道強調,如此集中的投資在一個國家是現代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這種主導地位雖然表明了美國公司的全球吸引力和創新能力,但也引發了人們對金融泡沫的擔憂。
報告指出:“美國公司目前占全球主要股票指數的 70%,而 1980 年代僅為 30%,這是一個驚人的增長。”專家認為,美國股市相對于全球市場的估值目前處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強勁的企業盈利和技術領先地位,但一些人警告稱,對“美國例外論”的信心可能被夸大了。
單極投資格局
與以往的市場繁榮不同,當時美國股市上漲提振了全球經濟,而如今美國股市的增長正在吸引其他國家的資本。一個顯著的例子是,2024 年,美國債券市場的年度外國投資將達到 1 萬億美元,遠遠超過歐元區的流入量。
夏爾馬在《金融時報》的報道中表示:“美國在全球股市的份額遠遠高于其在全球經濟中的 27% 份額。”這種分化反映了日益單極化的金融格局,美國市場的成功是以犧牲其他市場為代價的。
從歷史上看,美國股市曾經歷過重大繁榮,例如 2000 年的互聯網泡沫。然而,當前的情況不同。美國估值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差距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美國股票交易溢價是 1998 年新興市場金融危機以來從未見過的。
除了股票,美國還主導著私人市場,吸引了全球 13 萬億美元私人投資流的 70% 以上。這導致人們認為在美國投資是最安全的選擇,而新興市場的機會則黯然失色。
在游歷亞洲和歐洲時,夏爾馬發現投資者“對這家全球巨頭心生敬畏”。例如,在孟買,顧問們敦促客戶進行國際多元化投資,主要是進入美國市場。同樣,在新加坡,財富管理公司也一致披露了他們持有 Nvidia 等業績優異的美國公司的股票。
什么是互聯網泡沫?
20 世紀 90 年代末,互聯網公司經歷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增長時期,即所謂的“互聯網泡沫”。在投資者熱情和新興數字經濟的推動下,投機狂潮使科技初創公司的估值飆升。然而,泡沫在 2000 年 3 月 10 日達到頂峰,隨后不久破裂,導致 2001 年市場嚴重崩盤。隨后,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從峰值下跌了 78%,市值蒸發了數萬億美元。
互聯網泡沫的主要驅動因素
有幾個因素導致了互聯網泡沫的迅速崛起和隨后的破滅:
1、低利率
1998 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后,美聯儲決定降低利率,使得廉價借貸和投機性股權投資變得具有吸引力。這鼓勵了尋求在蓬勃發展的互聯網行業獲得高回報的投資者承擔過度風險。
2、風險投資狂潮
風險投資家迅速支持雄心勃勃的在線業務,向初創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希望在新的數字前沿發掘金礦。這些投資通常優先考慮增長而不是盈利能力,導致估值不可持續。
3、媒體炒作
媒體在助長泡沫、宣傳互聯網公司和營造無限潛力的氛圍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持續的關注在渴望利用“下一件大事”的投資者中產生了從眾效應。
4、投資者誤解
許多投資者缺乏評估互聯網公司真正潛力的專業知識。在 FOMO(害怕錯失良機)的驅使下,他們大量投資股票,卻不了解底層商業模式或長期可持續性。
5、有缺陷的商業模式
大量互聯網公司在成立時并沒有明確的盈利策略。這些企業往往優先考慮用戶獲取和品牌知名度,而不是財務可行性,導致泡沫破裂時大批公司倒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