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關系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問號,歷史上也出現過各種中國和以色列時好時壞的情況,比如二戰時期,中國收留了被德國大肆屠殺的猶太人,以及之后以色列多次向中國示好等等。
可事實上,中以關系其實并沒有多好,雖然兩國在1992年實現建交,可總體來看,兩國關系也就比中國對日本和美國的情況稍微好一點點。
畢竟在巴以沖突中,中國依然是站在巴勒斯坦一方,強烈譴責以色列的侵略行為,那為什么中國和以色列的關系在過去會表現的“曖昧不清”呢?
中以之間到底處于什么立場,我國對待以色列又是用什么樣的眼光看待的?雙方又為何會陷入今天的僵持局面?
一、建國時期的關系
新中國和以色列建國時間相仿,新中國的建國時間是1949年10月1日,以色列的建國時間是1948年5月14日,從時間上看,兩國建國時間離得很近。
同時,中國和以色列還都是二戰的受害者,眾所周知,以色列主要以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組成,世界第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對猶太人進行慘無人道的濫殺,同時,日本法西斯也對中國進行了侵略。
之后,中國解放戰爭爆發,但這也只是國內的兩個政府之間的內戰而已,而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矛盾也是由來已久,即使建國后也頻頻爆發戰爭,從這些方面上看,中以之間還是“共同話題”的。
二戰期間,中國曾收留了很多被德國屠殺的猶太人,并站在道德角度上抵制德國的行為,為猶太人發聲,這是中國的立場,無關兩國之間的關系。
有人認為,或許是過去中國的仗義執言,以至于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以色列立刻發文表示承認新中國的合法國際地位,當時距離中國成立不足百天,可以說非常早了。
但事實上這是不對的,以色列對中國表達友好,更多是出于自身的考慮,(雖然也有報恩的想法在里面),當時以色列因為剛剛建立,國際環境很差,而且還遭到了鄰邊阿拉伯國家的合力抵制和封鎖。
當時,從歷史上看,當時和以色列宣布建交的國家,只有6個,這還是已經建國一年的時間了,比中國還慘一點,所以以色列政府考慮的更多是和中國“抱團取暖”,互相承認。
而當時中國也的確需要其他國家的“承認”,所以在以色列發文之后,周總理也代表新中國對以色列表達了謝意和友好,至此,以色列成為第6個承認新中國合法地位的非社會主義國家。
順帶一提,前六個依次排序分別是緬甸、錫蘭、巴基斯坦、英國和挪威,這些非社會主義國家,承認新中國的地位,或多或少摻雜著個人利益在其中,但他們確確實實在新中國艱難的初期給予了支持,這一點我們會銘記在心。
二、時局的對立
而那時候阿拉伯國家卻沒有對我國急于表現出友好態度,更多愿意是兩種主義的對抗,他們不希望共產主義興起壯大,客觀來看,可以理解。
然后,周總理決定正面回應以色列,打算試著發展一些外交關系,嘗試能否建交,以色列也很高興,畢竟他們也需要更多國家的幫助緩解現在的國際壓力,然而,突如其來的國際風云讓兩國“反目成仇”。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作為17個聯合國之一,以色列緊緊跟著美國大哥的腳步,同時對支援朝鮮的中國發起譴責聲明,痛斥我方是“侵略者”。
其實對于以色列的譴責,我國領導人都不是很在乎,畢竟這只是立場不同而已,作為美國一方,以色列需要發表態度,而我國作為共產主義一方,也有自己的言論。
這次戰爭最終是我國站到了最后,勝利的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以色列作為戰敗國一方,跟著美國不僅沒有緩解自己的尷尬局面,反而更加危險,中以對立開始。
之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中國想要重回聯合國席位,離不開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此時中國的立場已經站在了第三世界一邊,而以色列依然是美國的“小弟”,對立仍在持續。
尤其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及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中國兩次站在以色列的對立面,譴責對方的侵略行為,中以之間徹底崩塌,交流閉塞,互為敵對。
中國是因為立場原因站在以色列對立面,并抵制對方的侵略行為,那么以色列呢?其實他們反而恰恰相反,此刻他們反而非常期望能和中國建交,緩解關系。
1973年的“雅迪事件”可以證實這一情況,“雅典事件”本是中國一次外交事故,卻讓以色列誤以為我們打算和他們和解,還高興的舉國歡慶,最后得知是一場誤會,反而鬧的三個國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三、軍事建交
讓中以之間得以進行軍事建交的誘因是出于以色列的一個行為,首先要辟謠一點,那就是以色列其實是一個軍事強國,(不知道為什么很多人都說以色列是很弱。)
雖然以色列的確是靠著美國的支持渡過初期的艱難局面的,可事實上以色列一直保持著自給自足,大力發展的心態,沒有成為只會趴在美國吸取營養的寄生蟲
阿拉伯的國家們從蘇聯購買了許多先進武器,可在和以色列的戰爭中,卻并沒有占據上風,而且還往往是以色列占據上風,他們的軍事實力是得到我國的認可的。
以色列的人口少,軍隊數量自然也不多,所以他們的武器向來以先進、猛烈,耐用著名,而且還都是他們自行研發的,直到今天都在國際上非常暢銷,僅次于五大常任理事國。
在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繳獲了蘇制武器后,往往會進行集中銷毀,不僅自己不用,而且也不會對外銷售,只是會把零件拆下來改造成自己的武器,這一點引起了我國的興趣。
仔細了解后發現,以色列的武器是專門應對蘇聯武器而制造的,比如反坦克炮等,都是按照攻破蘇聯坦克的標準來的,所以自然也看不上蘇聯的武器。
70年代的時候,中國和蘇聯關系僵化,我國也明白了,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而以色列的對蘇武器就為中以之間建立了軍事合作的基礎。
1988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和解”,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的合法性,中以之間最大的沖突在于美國,其次就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矛盾。
但從七十年代起,中美關系開始緩和,八九十年代起,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達成和解,那么中以之間就沒有了矛盾,自此之后,兩國也開始了一些軍事上的合作,并于1992年正式建交,雖然很快隨著中美關系破例而斷了層。
結語
中國和以色列之間其實更多是立場的問題,本身沒有多大的民族矛盾,以色列需要站在美國立場,其本身是非常希望和中國緩和關系的,雖然今天中以關系十分僵化,但或許未來終會有重新交流的一天,畢竟,中國愛好和平,喜歡交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