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可謂是一則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其中主人公戰國時期的燕國太子姬丹被其父燕王姬喜派往秦國做人質后,因不滿昔年好友,時為當今秦王的嬴政對自己不友好,為此對秦王產生怨恨,故而逃離秦都咸陽回到母國(約公元前231年),并開始到處尋找報復這位少年好友的辦法。
不久后,秦王政派內史騰一舉攻克韓都陽翟,俘虜了韓王喜。而同年(公元前230年)由于趙國發生大面積饑荒,因缺糧導致人心浮動而給了秦國滅趙良機,于是秦國經過一系列戰前準備于次年大舉發兵趙國,開啟滅國之戰。
當秦將王翦、楊端和、羌瘣、李信等將領,率領上郡、河內等地數十萬大軍分三路從南、北、中夾攻趙都邯鄲之時,姬丹為此著急。因為秦滅趙國后,兵鋒直指燕國南部邊界,而燕國本就在戰國七雄中實力靠后,加上因之前數次戰禍影響,國勢更加羸弱,僅僅比剩余十多座城邑的三晉韓氏稍強一些。
如果趙國滅亡后,實力弱小的燕國即便以舉國之力都難以抵擋秦國的虎狼兵鋒,在燕國即將山河破碎之際,姬丹著急之余想出了一個愚昧抗秦之策:
“尋找天下最為勇敢之士,再以重大利益誘惑秦王,派遣勇士出使秦國而挾持秦王,迫使其歸還之前攻占的關東諸國土地。如果此法行不通,則讓勇士找機會刺殺秦王,為此秦國內部將會發生動亂,而一眾將領又都率兵在外征戰,各諸侯國便聯合起來趁秦國君臣猜疑之際反秦。”
“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于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史記》
姬丹認為如此必然能擊敗秦國,也能達到報復昔年好友秦王政的目的,為此還將這個計劃認為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希望,最終托付給太傅老師鞠武的好友燕國勇士豪俠田光所推薦的游俠勇士荊軻。為了確保刺秦王成功,姬丹早先便派人四處尋找天下間最為鋒利的匕首,后花費百金從趙國鑄劍名家徐夫人手中買下一柄上好匕首,并加以改造淬入毒液,測試之后見血便能封喉,瞬間斃命。
然而荊軻以燕國使者入秦劫持、刺殺秦王的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秦王也因此大怒,不僅姬丹派遣的正使、副使一行人被處以極刑,也連累燕國立即被秦軍兵鋒征伐,為此燕都薊城被破,燕王喜逃亡極北遼東之地,為保存亡祭祀,直接派人將取兒子姬丹首級獻于秦國賠罪求和。
那么如果燕國太子姬丹的刺秦計劃得以成功,之后結果能否像他所說那樣,趁秦國內內憂外亂,君臣猜疑之機而聯合諸侯打敗強秦呢?
姬丹想法雖美,但僅限其想象之中。暫且不說荊軻刺秦王的成功與否,即便秦王遇刺,姬丹的計劃初步獲得成功,關東諸侯合縱趁秦國“內有外亂,君臣猜疑之機”而攻秦也難以實施。
首先姬丹派使者刺客荊軻入秦都咸陽之前,關東六國之中的韓國已經被秦國攻滅,無法參與其中。而同為三晉之國的趙國也基本滅亡,只剩北部代地趙代王嘉和一些貴族、大夫組成的殘余勢力,對實力強大的秦國來說猶如蚍蜉撼樹,掀不起一點波瀾,為此關東六國只剩下魏、楚、燕、齊四國。
其次剩余的這四國之中還要再排除魏國和齊國。魏國自桂陵、馬陵之戰后,武卒精銳就基本損失殆盡,為此因實力下滑而失去中原霸主地位,接著在周圍諸侯夾攻下不斷衰落,待秦國自商鞅變法富國強兵而崛起強大后,國勢衰微的魏國便開始臣服于秦國。
在戰國四大公子魏之信陵君被其兄魏王圉因懷疑解除兵權而后郁郁而終后,魏國面對秦國再無任何還手之力,只能在東部魏都大梁地區茍延殘喘,即便有一定的時機,魏國面對疆域接壤的秦國也不敢與諸侯合縱。畢竟魏國實力弱小,且距離秦國很近,稍微不注意就容易亡國。
而齊國也不會加入燕國主導的合縱,原因有幾點:一是在燕昭王時期,燕將樂毅曾率五國聯軍攻齊,連下七十余城,差點滅亡齊國。兩國有偌大仇怨,助燕可能較小;二是齊國后來雖然復國,但元氣大傷,實力不足以與秦國對抗:三是秦國統一戰略采用遠交近攻策略,而齊國正是遠交對象,秦、齊關系較為融洽。
四是秦國同時又采用謀士游說,重金收買六國貴族、重臣的策略來分化各國,而齊相國后勝則屬于重點照顧對象,且早已被秦國買通,可以說后勝一日為齊相,齊王建別說參與合縱攻打秦國,就連援助其余諸侯都是奢望,這也是齊國看著關東諸侯一個接一個被秦國攻滅而沒有出兵援救的原因之一。這些因素綜合之下,姬丹想要齊國參加合縱攻秦之列怕是難以實現。
為此只剩下燕、楚兩國,楚國因和秦國之間恩怨糾葛太多,反秦抗秦是理所應當,但只有楚國卻難以對秦國構成威脅,畢竟燕國實力弱小,且要長途跋涉而攻打秦國恐怕難以久持。故而姬丹趁“秦王遇刺,秦國內有外亂,君臣猜疑之機”而聯合諸侯攻秦的計劃難以實施。
并且秦國也不會因為秦王遇刺而出現太大的動亂,畢竟在秦王政少年繼位之前,秦國就出現四年內連喪三王,四位秦王更迭的情況。如此之下,秦國也沒有因為內部動亂而衰落,反而在繼續一步步壯大。在秦莊襄王當年五月去世之時,大將蒙恬、王龁等將領也正率軍在外征伐三晉,并沒有因為秦王去世而出現什么反叛情況。縱然秦王真的遇刺,秦國再擁立一位秦王即可。
按照時間推算,當時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已經十余歲左右,基本和其父當初繼位秦王時的年齡相差無幾,不會出現秦武王正值英年時入周室舉鼎而意外而亡,諸位兄弟因爭王位出現的動亂。無非就是秦國兼并統一進程再延遲一些年月,等待秦王秦政掌權后再度正式開啟。面對父親“遇害”,恐怕扶蘇也不像在原本史料中描述的為人寬仁形象,秦國的兼并戰爭將再度延續,直至完成統一,成就帝業。
結語:
總結來說,即便秦王真的遇刺,燕國太子姬丹趁聯合諸侯而擊敗秦國也只能成為空想。秦國自秦孝公時期實行變法改革之后便是依法治國,上下有序,一人之生死并不能改變影響到秦國整個統一大業,即便這個人的秦王。
而且太子姬丹的計劃也確實愚昧,竟然是想先劫持秦王,劫持不成再找機會刺殺,既然都劫持不成又何談刺殺呢!為此直接導致整個計劃失敗。如果直接刺殺或許還有成功的可能,畢竟荊軻所持的是淬過劇毒且極為鋒利的徐夫人匕首,無需刺中要害,只需劃破一點皮膚便可。
荊軻刺秦失敗后在秦宮大殿上也說道:“之所以刺殺失敗,是因為我想生擒你(秦王)立下歸還攻占諸侯土地的契約來回報太子。”,正因為姬丹的愚昧,手持鋒利且淬劇毒匕首的荊軻連秦王分毫都未曾傷到,為此也直接加速了燕國的滅亡和自己的悲慘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