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國際間金融學術交流與合作,探討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前沿問題,2024年國際金融與銀行上海學術會議應運而生。本次會議由上海大學主辦,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與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承辦,匯聚了全球頂尖的金融機構、學術機構以及行業專家,共同探討“構建韌性金融未來:技術與創新、綠色與可持續”這一重大課題。旨在通過深入交流與分享,促進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為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貢獻力量。
領導致辭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二級巡視員
鄭廣宏
在開幕式上,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二級巡視員鄭廣宏致辭。他表示,上海市科委積極響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托上海金融市場完備、金融機構集聚的優勢,加快構建覆蓋全市的科技金融服務網絡,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金融要素協同的科技金融體系。
在談到具體措施時,鄭巡視員提到,上海市科委鼓勵投資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設立了100億的未來產業基金,重點聚焦未來產業領域的早期投資,協同各類資源,打造開放的投資驗證孵化一體化平臺,助力硬科技企業的培育和高質量發展。此外,還建設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信貸產品體系,針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資產輕、融資難的特點,不斷迭代開發政府風險共擔類和增信類產品。
鄭巡視員著重指出了保險機構在風險分散機制中的關鍵作用,并提及了一系列創新保險產品的推出,如科技中小企業短期貸款履約責任保證保險、生物醫藥人體臨床試驗責任保險等,這些產品有效地為科技企業的研發和生產環節提供了風險保障。他還強調,上海市科委實施的“浦江之光”行動已經成功助力91家企業通過科創板上市,這一數字充分展現了上海在科技金融領域的領先地位及所取得的顯著成績。
鄭巡視員表示,探索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是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和研究機構的共同命題。上海市科委將繼續加大對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與上海大學以及在座的各位專家學者、業界精英一起攜手合作,共同構建一個更加韌性、綠色、可持續的金融未來。
2024國際金融與銀行上海學術會議聯合主席、諾丁漢大學普惠金融科技創新中心(INFINITY)創辦人&聯合主任
Meryem Duygun教授
2024國際金融與銀行上海學術會議聯合主席、諾丁漢大學普惠金融科技創新中心(INFINITY)的創辦人兼聯合主任Meryem Duygun教授致辭,她強調了本次會議的核心價值,旨在強化學術界、產業界以及政策制定者之間的協作,以應對金融及銀行業面臨的挑戰。Duygun教授指出,在當前快速技術變革的背景下,會議主題“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關鍵。金融、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互動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巨大的增長潛力,本次會議為國際學者和專家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以便共同探索這些問題。
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聶清
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聶清致辭。她強調會議議題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這金融五大篇文章密切相關,期待此次會議能在推動這些領域的發展中作出積極貢獻,并持續深化相關研究。聶清簡要介紹了上海大學簡況及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在科技金融領域的研究成果。她指出,上海大學一直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并積極推動國內外科技與金融機構的合作,促進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的結合。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
殷鳳教授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殷鳳教授代表學院向到場的各位專家與學者表示了由衷的感謝。她指出,此次會議致力于增進對當前行業趨勢和未來發展的理解,希望通過這一平臺推動專業關系的建立與深化合作,為學科發展和全球金融體系的改善提供有力支持。
主題發言
會議議程涵蓋了多個關鍵議題,包括高質量發展、綠色金融的推動與實踐、數字貨幣的發展效能、科技金融的應用等。這些議題不僅代表了當前國際金融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也反映了行業內部對于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通過這些深入的交流與經驗分享,與會者可以全面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市場動態,進一步促進國際合作與共同發展。
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與金融變革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首任理事長、原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和原上海市常務副市長
屠光紹教授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首任理事長、原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原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屠光紹教授圍繞主題《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與金融變革》發表主旨演講,重點分析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與金融體系的變革路徑,屠光紹教授指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面臨三大挑戰:周期性、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須通過宏觀政策調節、結構優化和體制改革來加以應對,確保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與穩健發展。
屠光紹教授提出,要實現經濟新動能的壯大,必須聚焦三大轉型:即發展引擎、發展方式和發展要素的轉型。中國經濟需要從依賴傳統優勢向科技創新驅動轉型,從單純追求增長向可持續發展轉型,從傳統要素向數據賦能轉型,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碳排放與銀行信貸渠道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歐盟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員
José-Luis Peydró教授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歐盟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員José-Luis Peydró教授圍繞主題《碳排放與銀行信貸渠道》分析了碳排放與全球金融政策的關系,并探究了推動巴黎協定(COP21)和全球脫碳政策出臺的原因。全球各國在落實減排政策時面臨挑戰,需要加強合作。其中,銀行業作為全球的核心金融機構,能通過借貸手段支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國、亞洲及非洲,銀行主導金融系統,而投資銀行和基金則集中于二級市場。他認為,一級市場的融資工具能夠更有效地促進企業綠色轉型。他也強調了銀行政策在推動環境可持續性方面的重要性。銀行能夠通過信貸渠道影響碳排放,凸顯了銀行業在推動全球脫碳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和未來在氣候政策執行中的重要性。
央行數字貨幣 CBDCs-效率增益和穩定性增益
英格蘭銀行研究中心高級顧問、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建模司副司長
Michael Kumhof博士
英格蘭銀行研究中心高級顧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建模司前副司Michael Kumhof博士圍繞主題《央行數字貨幣 CBDCs-效率增益和穩定性增益》提出關于央行銀行數字貨幣(CBDCs)的深刻理解。他指出CBDCs的實施要關注三個關鍵方面:結構性問題、反周期的CBDCs規則與資本流動波動性。Michael Kumhof博士認為,這些政策可以降低資本流動性,并進一步分析了銀行脫媒-擠出機制問題與銀行擠兌問題。此外,Michael Kumhof博士強調銀行不必過度擔心CBDCs帶來的沖擊,因為引入財政穩定器將有效穩定經濟環境。談及CBDCs最佳規則時,Kumhof博士提出最有效的規則應是響應信貸差距調整機制,這將有助于在經濟波動時保障金融穩定。
《構建新生態:持續推動學術研發與數字金融服務產業之間的耦合協同——來自英國的洞察》INFINITY 研究報告(中文版)發布暨來自中國視角的解讀
2024 國際金融與銀行上海學術會議執行主席、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執行所長
孟添博士
2024 國際金融與銀行上海學術會議執行主席、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執行所長孟添博士介紹了《構建新生態:持續推動學術研發與數字金融服務產業之間的耦合協同——來自英國的洞察》INFINITY 研究報告(中文版)。報告指出,當前英國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潛力尚未完全釋放,通過加大商業化投資可以為這些學術研究成果找到實際的市場應用,從而推動技術進步,為社會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因此要通過一系列支持措施支持學術研發成果的商業化。本次中文版報告的解讀還結合了中國實踐,對比分析了國內大學技術轉移的痛點、數據開放支持學術研究向商業轉化以及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現狀。
最后,孟添博士強調,全球范圍內,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緊密合作將為數字金融領域的創新注入強大動力。通過支持學術研究的商業化進程,能夠使更多科研成果進入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新機遇。
《構建新生態:持續推動學術研發與數字金融服務產業之間的耦合協同》報告(中文版)的發布不僅為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開辟了新的路徑,也為推動數字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合作儀式
主題演講后,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和諾丁漢大學普惠金融科技創新中心(INFINITY)舉行了合作啟動儀式,明確了合作目標和實施路徑,確保雙方在未來的合作中能夠緊密配合,共同推動數字金融科技的創新與實踐。
隨后,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舉行了國際學術顧問聘任儀式,為未來各方在學術合作與研究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此次聘任,各方將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創新及金融科技應用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推動跨學科、跨國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圓桌會議
本次圓桌會議的主題為金融如何高效服務科技創新:全球視野 本土行動,由英格蘭銀行審慎監管局(PRA)研究主管 & 倫敦政經學院歐洲研究所訪問高級研究員Eddie Gerba教授主持,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術專家與行業專家從自身研究角度出發,圍繞主題展開了討論。
印度尼西亞金融服務管理局(OJK)前主席
Wimboh Santoso 教授
印度尼西亞金融服務管理局(OJK)前主席Wimboh Santoso 教授從三方面展開討論了印尼數字金融發展強勁的原因:首先是地緣原因,數字服務誕生后,能夠直接觸達位于偏遠島嶼的居民與企業。其次是技術原因,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以往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發生變革,服務的流程也因此大大縮短。最后,關于政策原因方面,Wimboh Santoso 教授提出印度尼西亞關于數字金融政策的特點為高效率實施,它以市場為導向,從消費者權益、數字安全角度出發,同時大力促進數字金融服務的創新工作,加大政府監管,從而推動印度尼西亞數字金融的發展。
英國薩里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
Sarmistha Pal教授
來自英國薩里大學金融經濟學的Sarmistha Pal教授首先指出指出新興市場與發達市場存在差異,金融普惠是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的政策重點,這些國家存在著數字鴻溝、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Sarmistha Pal教授提出了一些可考慮的政策,一是出臺針對鼓勵創新、聚焦中小企業,加大研發鼓勵力度;二是借助公私合營模式,如政府補貼研發等;三是地方、區域或全球合作打造技術走廊等政策,這將有助于創造技術、推動金融與科技創新。
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上海大學科技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赫赫教授
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上海大學科技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赫赫教授認為在綠色金融的轉型過程中,金融部門扮演著資本中介和創新技術引領者的重要角色,有助于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如上海寶山區在中國銀行的支持下,推出了首個公共建筑碳信用額度,構建了綠色建筑、碳信用和綠色金融的新生態趨勢,標志著綠色金融在支持低碳技術發展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未來將有更多金融科技公司參與支持低碳發展,共同推動綠色的碳排放解決方案。
鄧白氏中國區業務副總裁兼戰略發展負責人
劉沛
鄧白氏中國區業務副總裁兼戰略發展負責人劉沛針對財務數據如何用來識別和支持新興技術這一問題,在發言中表達了數據在金融決策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在評估投資潛力、風險以及支持創新金融活動方面的重要性。一方面,數據可以追蹤風險投資資金,分析特定行業的增長趨勢,并判斷這些領域是否適合銀行提供資金,也是識別早期科創企業的關鍵。另一方面,數據的合規性和透明度也至關重要,透明的數據能夠建立市場信任,增強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信心,從而支持公司的發展。最后,劉沛提到,通過分析數據可以預測市場的未來表現,為金融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科技金融專班副總經理
周珂博士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科技金融專班副總經理周珂博士在圓桌會議中介紹交通銀行圍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在科技金融領域做了大量工作。在初期,設立了派駐制審批團隊和行業研究團隊,專注科創行業研究并提升專業化能力,并成立股權融資團隊支持科創企業發展。在第二階段,交通銀行著力擴大科技金融的覆蓋面:一方面通過培養專業人才并引入專項資源;另一方面構建以“股貸債租托”為核心的綜合生態服務體系,共同服務科創企業。第三階段,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以更好地滿足科創企業的需求。通過分階段的發展策略,使交通銀行為支持科創企業發展提供了全面保障。
本次2024年國際金融與銀行上海學術會議不僅為學術界和金融業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交流平臺,更為全球金融體系的韌性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通過深入探討技術與創新、綠色與可持續等議題,有助于推動金融領域在應對全球挑戰時的適應能力,促進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會議期間,各國學者和從業者分享了在數字貨幣、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這也將對未來金融政策的制定、金融機構的運營模式以及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產生深遠影響。
展望未來,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以及全球經濟的持續變革,金融行業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而像2024國際金融與銀行上海學術會議這樣的高端學術活動無疑將為行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智力支持和方向指引。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看到更多類似的活動舉辦并結出豐碩的成果。
本文由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市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供稿。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