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
《狂飆》播出不過兩年,張頌文就嘗到了張譯曾經的苦楚,回旋鏢插到身上,張頌文和張譯的態度截然不同。
《狂飆》熱播之時,張頌文風頭無兩,張譯被動變成“參照物”,一時間,身為影帝的他飽受質疑,承受著莫大的壓力。
導演稱張頌文演技最好,流言稱張譯耍大牌,甚至,名不見經傳的年輕演員也公開內涵張譯。
張譯選擇了沉默,迄今為止,他沒有說過《狂飆》劇組和演員任何一個“不”字,也沒有對演技做出解釋和澄清。
兩年之后,張頌文因為《清明上河圖密碼》被眾人質疑,他拒絕沉默。
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誰更勝一籌?
01
《狂飆》之后,張頌文的戲接二連三上線,對演戲,張頌文沒有局限,特工、毒梟、刑警,大人物和尋常百姓,各種類型他都在嘗試。
美中不足的是,迄今為止,他沒有再續“高啟強”的輝煌。
之前,觀眾對他只是偶有質疑,畢竟,《狂飆》是多方努力之下成就的碩果,并非常態。
《清明上河圖密碼》開播,觀眾才發現張頌文表演的局限性,期待他大放異彩的觀眾,慢慢變得失望。
形象不符、演戲掉線、用力過度太油膩、和白百何沒有CP感,甚至,他那口帶著南方口音的普通話也成了槽點,被觀眾吐槽“拿腔拿調”。
《清明上河圖密碼》劇方原本信心滿滿,沒想到,爆款不成,反而撲得悄無聲息。
相對來說,古裝戲對演員的要求更高,舉止言談和臺詞韻律都要有古人的韻味,張頌文的扮相和舉手投足都差強人意,原著粉對張頌文的詮釋尤為不滿。
原著中,趙不尤身材魁梧、相貌英俊、思想獨立又文武雙全,和張頌文的發福偏胖、市井氣截然不同,沒有達到角色的完美融合。
有觀眾認為張頌文演技一如既往地好,演活了謹小慎微、思維縝密又圓滑通達的趙不尤。
也有觀眾認為,張頌文不適合飾演趙不尤,甚至有人質疑他把趙不尤演成賣魚時期的高啟強。
其實,張頌文對趙不尤的詮釋,恰恰,是被教科書式的演技耽誤了。
02
近年來,但凡夸某演員演技好,都會說上一句“教科書式演技”。
實則,凡事凡物,皆是有弊有利。
在表演技巧、細節和整體層面,張頌文的演技完全沒有問題,他的長項就是生活化,很有煙火氣,有一種市井感,能從細節中發掘人物特性,凸顯人物性格。
然而,正是因為如此,在古裝劇中,張頌文的臺詞就顯得過于隨意,微表情太多泄掉了古韻,過于設計過于苛求細節,影響了人物的渾然天成。
張頌文沒有糊弄角色,只是,趙不尤并不適合他。
不止張頌文,其實,認真觀察演員,不管是戲骨還是影帝影后,絕大多數都有表演的局限性,哪怕是大師也無法完全拋開匠氣。
身處影視圈,沒有演員不曾遭遇質疑,大多數人都一笑置之。
比如張譯,《狂飆》熱播時承受了太多委屈,他愣是一言不發。
導演的視而不見、海報上邊角位、無緣提名獎項還有年輕演員的內涵,他都沉默以對。
反而是很多業內大佬和同行站出來力挺他,其實,別人的一句話勝過他的千言萬語。
同樣面對喧囂,張頌文一次次澄清,結果卻適得其反。
03
“如果《清明上河圖密碼》對趙不尤的塑造還是高啟強的話,我感覺自己都沒必要再從事這份職業了吧。”
“當初就被人用長相打擊過,我沒有辦法改變父母的給的長相,只能好好把每次工作做好。”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果能影響我,二十年前就轉行了,放心。”
針對觀眾的質疑,張頌文一一回應,不見他平時的云淡風輕和通透幽默。
不出所料,張頌文回應后,沸沸揚揚的聲音更多,觀眾不僅質疑他的演技,還開始質疑他的人設。
人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人又說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享受了頂流的風光,就得承受更多的評論包括批評。
張頌文自覺問心無愧,卻不知說得越多,效果越差。
張譯無意糾結差評和負面,只是默默拍戲深耕演戲,他依然是觀眾心中的影帝。
張頌文的一再澄清解釋和張譯沉默清醒,誰更勝一籌,效果顯而易見。
畢竟,鏈接觀眾和演員的,歸根結底,只有作品,也只能是作品。
“想要紅,得忍住被罵,紅叫買一送一,他往你這發泄,沒任何后果,就覺得罵文藝界怎么罵都行,你就得承受這個,其實最終還是靠作品說話。”
馮小剛話糙理不糙,縱觀影視圈,誰又不曾被觀眾評頭論足?
郭德綱也說過:“名利場,是非圈,掙得錢有一半是挨罵的錢。”
得,這才是真正的通透,張頌文的用心,觀眾其實記在心里,人無完人,趙不尤掩蓋不了張頌文的優秀。
一個高啟強,張頌文等了20年,下一個高光角色,又怎能來得如此之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