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概述
什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在 1939 年至 1945 年間的戰爭。作戰方分為兩大集團:由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和日本組成的軸心國,以及反法西斯聯盟的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23個國家,發生在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它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經過六年的戰斗,同盟軍最終獲勝。
二戰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可以一直追溯到克里米亞戰爭(1853-56),由法國,英國和意大利共同面對希臘和俄羅斯帝國。這場沖突的意義在于,一直以來相互抗爭的法國和英國,開始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
普法戰爭期間(1870-71),普魯士王國擊敗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并從中奪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然后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這場戰爭的戰敗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也引發了法國的嚴重不滿,這種怨恨所引發的殖民擴張和民族主義思想的傳播,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
一戰中,法國在俄羅斯帝國和英國(以及從 1917 年起美國加入)的支持下擊敗了德意志帝國并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
但仇恨的種子就此埋下,德國的戰敗在阿道夫·希特勒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而希特勒認為,德國之所以戰敗是由于猶太裔領導人精心策劃的背叛(背刺理論)。
希特勒
此外,一戰后德國簽訂的《凡爾賽條約》,讓德國普通民眾生活變得格外拮據和痛苦,也增加了德國人對法國人的不滿。
當時的德國執政黨是采用共和憲政政治體制的魏瑪共和國, 當全球經濟大蕭條在魏瑪共和國引發了經濟危機后,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終于贏來了復興德意志帝國的可能。
1933年,希特勒在選舉中獲勝成為德國元首,并很快結束了議會制共和國,取而代之的是獨裁統治。這個專制政權的領袖,鄭重向所有德國人宣布,他要收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失去的領土(其中包括阿爾薩斯和洛林),創建一個橫跨中歐和東歐的偉大德國。
1938年,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前兆。
而當時的英國領導人和法國人采取了相當消極的態度,他們以為德國只是想拿回曾經屬于德國的領土,為此英法對德國的入侵行為選擇漠視。
二戰發展
軸心國:由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和日本組成。后續的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也加入了進來。主要領導人是阿道夫·希特勒、貝尼托·墨索里尼和日本天皇裕仁。
同盟國:最初由波蘭、法國和英國組成。后來,中國、蘇聯和美國等國也加入了進來。主要領導人是英國的溫斯頓·丘吉爾,蘇聯的約瑟夫·斯大林,美國的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和法國的戴高樂。
1939 年9月1日德國發動閃電戰入侵波蘭,因為當時的波蘭軍事完全無法和德國相提并論,以至于甚至出現了騎兵對陣坦克的懸殊對比。由于波蘭與法國和英國之間簽訂了防御聯盟,因此在波蘭被德國進攻之后,英法相繼向德國宣戰。
大約在同一時間,蘇聯入侵了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芬蘭和波蘭東部。盡管蘇聯并未加入軸心國,但他依然決定趁火打劫,趁此機會打造蘇聯與歐洲列強之間緩沖國防線。
1940年,強極一時的德國已經占領了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甚至連歐洲強國法國也很快投降了,法國火速投降事件也一直為眾人樂,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與此同時,意大利法西斯入侵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但很可惜,意大利最終遭受了失敗。為此,希特勒決定親自動手,入侵巴爾干半島,占領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希臘。
1941年,隨著德國入侵蘇聯,戰爭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不久之后,珍珠港遭到襲擊:日本對夏威夷的美軍基地發動了突然空襲。從那時起,一直置身事外的美國終于決定參戰,美國和蘇聯與英國結盟,對抗軸心國。
1943年軸心國的輝煌開始褪去,那一年,墨索里尼被新政府所取代,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并加入同盟國陣營。與此同時,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阻止了德軍的進攻后,強盛的德國開始走下坡路了,并開始收復失去的領土。
另一邊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接連在美國手中遭受了幾次失敗,日本海軍的大部分力量都被美國海軍殲滅。
1944年,盟軍在法國進行了諾曼底登陸。不久,巴黎解放,盟軍襲擊了德國邊境。
歐洲戰爭于1945年5月結束,當時盟軍已經占領了柏林,并在希特勒自殺后德國投降。在東方戰場上,日本還在進行最后的頑抗,但當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后,戰爭于9月結束。
二戰主要原因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強加的條件的不滿。德國隨后失去了七分之一的領土,被迫支付高額的戰爭賠款,而且德國軍隊被裁減,并被禁止制造軍備。
第二,希特勒野心極大,他試圖收復 1919 年失去的領土并打造一個更強大的德意志帝國,確保德國作為第一世界大國。
第三,國際聯盟猶豫和消極的態度,未能對德國在1938年武裝自己、吞并奧地利和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做出積極反應,使希特勒的野心繼續膨脹。
第四,墨索里尼自命不凡,他希望建立一個像舊羅馬帝國那樣的意大利帝國。
第五,日本的軍國主義,吞并朝鮮(1910年)、占領滿洲(1931年)和入侵中國(1937年)。
第六,斯大林的野心,他希望收復俄羅斯在1918年失去的領土。這些野心促使他與希特勒簽署了一項互不侵犯條約,確定了波羅的海國家的命運。德國入侵波蘭是導火索,是引發沖突的導火索。
二戰主要后果
第一,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極權主義政權被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民主的政治制度。
第二,誕生了美國和蘇聯這兩個世界超級大國。同時這兩個國家代表了不同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由于這些意識形態的差異,導致整個世界被分為兩個對立的政治集團: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
第三,1945年聯合國成立,取代了之前的國際聯盟。
第四,共產主義的蘇聯戰后恢復速度極快,且帶動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美國擔心共產主義在世界蔓延,于是實施馬歇爾計劃,向飽受戰爭蹂躪的歐洲國家提供財政支持,避免這些國家投入共產主義的懷抱。
第五,包括軍人和平民在內,大約6000萬人死亡。
第六,德國大部分領土被奧地利、法國、比利時、荷蘭、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瓜分。此外,德國本土還被美國,蘇聯,法國和英國的軍隊占領。
意大利失去了非洲的所有殖民地,一部分領土移交給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被美軍占領。
蘇聯合并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波蘭,芬蘭和羅馬尼亞的部分地區;美國合并了幾個太平洋群島,如威克和關島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