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所轄區縣的大部、邢臺市所轄的威縣與清河縣2縣,在明清屬于直隸(明朝稱北直隸)廣平府管轄。
清朝地圖上廣平府與威縣聯系示意圖,紅線處為狹窄處
雖然,在今天繪制的明、清地圖上,以及清末引進西方先進繪制地圖技術之后制作的地圖上,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威縣和清河2縣位于廣平府的東北角,以比較狹窄的一條帶狀區域,與府內其他州縣相連。但事實上,威縣和清河2地與廣平府大部分的州縣是分開的,中間并沒有相連。
1905年《大清帝國全圖》中廣平府與威縣圖,紅線為狹窄處
這個“斷裂”部位就在曲周縣。在這里,位于北方、屬于順德府的廣宗縣,和位于南方、屬于山東省臨清直隸州邱縣連在了一起,把曲周縣分成了兩部分:與威縣相連的曲周縣,僅占一小部分,而與廣平府其他地方有聯系的則是曲周縣的主體。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邱縣志·輿圖》邱縣北部部分,紅圈處即與廣宗縣相接處
曲周縣分開部分的情況,雖然找不到記載,但是在1933年《河北分縣詳圖》、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邱縣志·輿圖》、1941年《河北省分縣地圖》中都可以清晰看到,廣宗縣與邱縣相連接的長度僅有5公里,但也造成了曲周縣被分成了大、小兩部分,也帶來了威縣、清河和曲周縣的一小部分成為了廣平府在外的一塊“飛地”。
1941年《河北省分縣地圖》曲周縣圖,紅圈處即曲周分開部分
那么這種狀況是怎么產生的呢?這還要從元兩朝說起。
曲周縣在金朝屬洺州,與在北方同屬洺州的威縣前身洺水縣、清河縣聯系之處十分寬廣,并不像明清時是隔離開的格局。
曲周縣東部,在歷史上曾是的平恩縣,后來被省入曲周縣,成為平恩鎮。元朝,對貴族元勛們都賜給了封地,很多封地都是執行的誰占領歸誰的原則,曲周縣平恩鎮一帶和遠在二百里之外的東昌路堂邑縣同屬一個封君所有。
金朝的洺州和磁州,也就是后來的廣平府,可見到曲周縣平恩鎮
為了便于管理,忽必烈采取分設、改置行政區劃等方式,盡可能使擁有較多封戶的貴族獨占一路一州,或在該路占主導地位。相對于面積較小的平恩鎮,堂邑縣是主導,因此就把平恩鎮由位于廣平路的曲周縣劃歸了東昌路的堂邑縣,哪怕2個“路”之間還隔著濮州、冠州。后來又因為相距遙遠,平恩鎮到堂邑縣進行收稅、征發差役、官司訴訟等行為極為不便,在至元二十六年將原平恩鎮所轄“戶二千七百”設為邱縣,仍是東昌路的屬縣。明清則繼承了這一格局。
元朝的廣平路,可見丘縣已劃出屬東昌路
由于元朝時劃分行政區域,只考慮到了勛貴們的個人利益,機械地把屬于某人的土地統統劃到一起管理,而不顧曲周縣東部區域劃出形成邱縣之后,是能夠跟北邊廣宗縣連在一起,把曲周縣分割開的,從而造成行政管理困難的問題。
威縣、清河2縣是廣平府“飛地”的這一格局,直到民國初年“廢府存縣”縣直屬省管轄之后才消失。而曲周縣的“飛地”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則劃給了邱縣管轄,也消除了“飛地”問題。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