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對我國來說意義重大,因此八一電影制片廠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有計劃要拍一系列電影紀念它。然而,后來國內風波不斷,拍攝計劃只好一拖再拖。直到1986年,此事才出現了轉機。
楊尚昆:“劇本不好不拍”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國內形勢趨于穩定,各行各業也重新煥發生機。中央覺得現在正是個好時候,有精力也有能力把三大戰役搬上熒幕。1986年1月,八一電影制片廠正式受命啟動三大戰役的電影拍攝工作,并將此電影命名為《大決戰》。
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對此事很重視,專門組織人員開會,對創作思想、主題風格等內容都做出了指示。《大決戰》涉及的史實眾多,又對我國來說有重要意義。
因此,拍什么、怎么拍都是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但好在有楊尚昆把關,工作組也算是找到了主心骨。
拍電影的第一步就是寫劇本,一個好的電影百分之八十都要靠一個好的劇本。為了打磨出一個好劇本,楊尚昆多次叫來主創人員進行研究討論——“《大決戰》拿出來就一定能站住腳,劇本不好不拍,要改就改劇本,不能在將來拍成的影片上改。”這句話就是楊尚昆對劇本的重視和做出好劇本的決心。
為了創作好劇本,編劇和創作班底到處走訪、調查,三個戰場,六千萬字的史實,凡是能查到的資料幾乎沒有他們沒看過的。在初稿完成后,負責劇本創作的相關工作人員也沒有停下腳步,不斷的潤色、不斷的豐滿劇情,最終創作出了史與詩完美結合的《大決戰》。
如何表揚林彪
編劇和創作組在創作劇本時遇到過不少問題,其中最棘手的莫過于如何表現林彪這個人物了。林彪是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的重要主指揮員之一,要拍這兩個戰役,肯定不能饒過林彪。
可在那個“十年”之后,林彪早已變成了負面形象。拍《大決戰》是為紀念英雄、揚我國威,要是大篇幅出現林彪算什么事?
于是有人提出是否不寫林彪,或者用一兩個側影一筆帶過?這樣的想法在創作組里占了多數,可楊尚昆知道了卻直接否定了。楊尚昆覺得林彪縱然千般不好,那也是后來的事兒,早年的功勛都是實實在在的。既然是反映史實,怎么能因為后來的不好就否認前面的好呢?
楊尚昆對創作組作出指示,不但劇中不能沒有林彪,還要照實寫林彪——“不寫林彪,那當年東北戰場的仗誰打的呢?”有了楊尚昆定調,創作組就像服了定心丸一樣,開始放開手腳在劇本中真實地反映林彪。
如今看來,當年要是沒有楊尚昆拍板,《大決戰》恐怕就要少一個主演,那真實性和藝術性大打折扣的《大決戰》就不會有今天的口碑了。
參考文獻:
[1]晝錦,何映宇.影片《大決戰》中是如何表現林彪的[J].黨史博覽,2019(09):3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