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董希淼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招聯首席研究員)
來 源 | 中國銀行保險報
2025年,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應加快、加大調整優化,非經濟性政策應主動保持與經濟性政策取向一致性,各類政策協同發力,形成合力,打好政策“組合拳”!
01
2024年貨幣政策調整優化力度超市場預期,為近十年來最大
2024年來,我國貨幣政策持續加大實施力度,向市場釋放充足流動性,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引導金融更好地支持服務實體經濟。2025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應與其他宏觀政策協同發力,打好政策“組合拳”,更具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并將支持服務重點從投資轉向消費,為提振消費創造更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2024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等新情況、新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果斷出手,不斷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從總量、結構、價格等多個方面加大貨幣政策調整優化,向市場發出了明確的政策信號,有力有效地提振了信心、穩定了預期。
在總量方面,人民銀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各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流動性約2萬億元。同時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創新推出國債買賣、買斷式逆回購等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充裕。如12月開展14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國債凈買入3000億元,保障歲末年初金融市場平穩運行。2024年,我國銀行體系貸款余額突破250萬億元,廣義貨幣(M2)余額突破30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余額突破400萬億元。
在結構方面,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1000億元,并將普惠小微貸款的認定標準放寬到不超過2000萬元,引導金融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精準滴灌。11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3.87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4.25萬億元,同比增長13.2%;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2.21萬億元,同比增長14.3%。上述重點領域的貸款增速均明顯高于一般貸款增速。
在價格方面,多次降低政策利率,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和債券市場融資利率下行。一年來LPR下降三次,其中1年期LPR從3.45%降至3.10%,下降35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從4.20%降至3.60%,下降60個基點,降幅均為歷年最大。隨著LPR多次下降,貸款實際利率明顯下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顯著降低。數據顯示,11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45%,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為3.08%,均處于歷史低位。
與此同時,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進一步暢通。7月起,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取代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利率,成為主要政策利率,利率調控機制不斷完善。同時,人民銀行支持優化金融業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治理資金空轉;整治“手工補息”,引導存款利率下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匯率方面,強化預期引導,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特別是2024年9月下旬以來,金融管理部門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較大力度實施降準、降息,大幅度優化調整房地產金融政策,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兩項工具,鼓勵長期資金入市,促進樓市、股市止跌回穩,市場反應積極正面。可以說,2024年貨幣政策調整優化力度超市場預期,為近十年來最大,貨幣政策實際上已經是適度寬松。
02
2025年貨幣政策基調轉向適度寬松
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關于貨幣政策基調,從松到緊依次是:寬松、適度寬松、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上一次使用“適度寬松”來定調貨幣政策,是在2008~2010年間。當時,為了應對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從2011年開始,為了防范通貨膨脹和金融風險,我國貨幣政策重回“穩健”,并一直堅持到2024年。
當前,我國內外部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有效需求仍顯不足,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與此同時,美國等歐美發達經濟體步入降息周期,貨幣政策轉向寬松,我國貨幣政策加大調整的空間更大。因此,時隔十多年之后,我國貨幣政策基調由“穩健”重回“適度寬松”?!斑m度寬松”僅次于“寬松”,將有助于加強預期管理,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這表明我國宏觀調控基調發生重大變化,意味著貨幣政策正在轉向。
具體而言,2025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或將朝著三個方向持續發力,更具前瞻性、有效性、針對性。
一是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力度,超常規地進行預調,讓政策調整走在市場曲線之前,助力宏觀經濟熨平周期波動和外在沖擊,彰顯前瞻性。
二是繼續實施降準降息。2025年可降準0.5-1個百分點,下調政策利率50個基點,引導LPR非對稱下降25-40個基點,從而在總量上保障流動性更加充裕,在價格上適度降低成本,增強有效性。
三是運用好存量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必要時創設新的工具,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特別是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消費金融等支持,體現針對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5年九項重點工作任務,第一項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同時部署開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因此,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持重點應從投資轉向消費。這既是我國經濟增長驅動力量發生變化后的必然選擇,也將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新動能增長,為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奠定基礎。
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發展消費金融對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助力商家擴大經營業績等具有積極作用。2025年應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強化金融加大對促消費、擴內需的支持服務。
近期,人民銀行多次表示要加強對提振消費的支持,如2025年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提出: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促進消費的金融支持力度。這表明金融管理部門將采取更多政策措施,支持加快發展消費金融,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居民消費領域。
03
可以研究出臺加強對消費金融等領域的支持政策
下一步,可以研究出臺加強對消費金融等領域的支持政策。筆者的建議是:
1.創設支持提振消費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對發放消費信貸的金融機構給予更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調整消費信貸(包括信用卡)的實際利率和費率。
2.階段性降低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授信的資本占用和風險權重,并不斷豐富金融機構處置消費信貸領域不良資產的手段,加快處置不良資產、減輕發展包袱。
3.拓寬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多元化融資和資本補充渠道,支持消費金融公司上市,增強資金和資本實力,提高消費信貸投放意愿和能力。
當然,提振居民消費的根本之策是穩定居民工作,提高居民收入。因此,還應采取更多政策措施,從根本上激發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當前,可以對個人所得稅法進行修訂,將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每月10000元;繼續降低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稅負,并規范稅收征管等行為。
04
貨幣政策的作用“有效但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三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已經下滑至1.53%,處于歷史低位。如果LPR下降速度過快,銀行息差縮窄壓力過大,不利于銀行保持自身發展的穩健性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持續性,進而可能影響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我國金融業以銀行業為主。在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力度加大、農村信用社及村鎮銀行重組加快的背景下,保持銀行體系安全和穩健至關重要。貨幣政策加大實施力度,要統籌兼顧,堅持法治化、市場化原則,在穩增長、促消費、防風險等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切不可用力過猛、矯枉過正。
因此,建議2025年LPR降幅保持在合理范圍,并與政策利率實行非對稱下降,即政策利率下調幅度大于LPR下降幅度。同時,銀行應加強精細化管理,通過采取下調存款利率、壓降隱性費用等措施,進一步降低各類成本。
貨幣政策的作用,終究是“有效但有限”。特別是在經濟下行階段,由于利率彈性較低,持續下調利率對消費和投融資規模的影響并不強,而且邊際效用遞減。從日本的實踐看,長期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并未能有效刺激經濟增長。因此,無論是擴大有效需求還是防范化解風險,都需要以更大的格局、更寬的視野,采取更多有力有效的措施,而不只是寄希望于貨幣信貸政策。
2025年,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應加快、加大調整優化,非經濟性政策應主動保持與經濟性政策取向一致性,各類政策協同發力,形成合力,打好政策“組合拳”,發揮好政策集成效應,努力促進經濟恢復回升和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穩定經營主體信心、激發市場有效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