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新零售是個風口,為何最先提出的阿里卻告別了“新零售”?
2025年第一天,阿里發布公告稱,子公司及New Retail與德弘資本達成交易,以131.38億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合計占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的78.7%。這意味著當了7年阿里系的高鑫零售完全脫離阿里。
這已經是一個月內阿里巴巴的第二起拋售。2024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公告,將銀泰100%的股權向雅戈爾集團出售,預計因出售銀泰而錄得的虧損約為人民幣93億元,這一系列決策意味著,阿里巴巴在戰略發展上告別了“新零售”。
值得注意的是,最先提出新零售概念的是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在2016年10月的云棲大會上,馬云首次提出“五新”戰略,其中新零售是重要組成部分。新零售即企業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并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而現在,阿里巴巴卻毅然“告別”了新零售。
阿里收購高鑫零售時,高鑫零售股價約7.29港元,但當時并未披露收購股價,但截至阿里出售高鑫零售前(2024年12月31日)收盤股價為2.48港元,股價跌幅為66%。收購前市值為236.6億港元,而阿里和德弘資本的交易價值是131.38億港元,這說明阿里在本次交易中是打折出售,阿里在高鑫零售身上做了賠本的買賣。
在公告發布后,高鑫零售股價暴跌,1月2日股價當日下跌20.16%,3日再跌8.59%。阿里港股股價同樣接連下跌,市場對阿里新零售的“撤退”反應直接。
阿里回歸主業
2024年3月31日至9月30日,高鑫零售的營收為347.1億元,再度下滑2.96%,連續7個報告期內營收下滑,但其凈利潤為2.06億元,同比提升157.38%。投資人劉波表示阿里此時出售高鑫零售也是在其扭虧為盈時能盡可能賣個好價,畢竟盈利時總比虧損時更有市場。
阿里收購高鑫零售時,高鑫零售在國內超市行業市占率高達15.7%,為業內第一。阿里想進一步融合中國零售領域的線上線下資源,推進新零售戰略。“2016年盒馬生鮮面世,2017年收購高鑫零售,兩者不會只是巧合,阿里本想通過高鑫零售推進新零售戰略,但經過7年的磨合后發現高鑫零售不僅未能給其新零售帶來幫助,反而成為其負擔和包袱,線下連鎖實體店的運營復雜程度、門檻要遠遠高于線上。在阿里換帥后,多次強調回歸主業,阿里也認識到其線上才是競爭核心的關鍵。”劉波對阿里出售高鑫零售并不意外。
阿里“告別”新零售,回歸主業,在此前就有跡象。2024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公告,將銀泰100%的股權向由雅戈爾集團出售,預計因出售銀泰而錄得的虧損約為人民幣93億元。2014年阿里以53.7億港元收購銀泰百貨。2017年,阿里聯合銀泰商業創始人沈國軍(當時為大股東)以總價198億港元將銀泰商業私有化。私有化后,阿里持股比例增至約74%。后通過增持成為完全控股方。
同樣銀泰百貨在阿里的經營下也并不理想,2023年銀泰百貨經營著59個百貨店和購物中心,銷售額達315億元,其中線上銷售占比為25%。作為對比,《2023—2024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披露,77.9%的企業線上銷售占比在10%以內。銀泰身上已經注入了阿里的線上基因,不過為將銀泰數字化,阿里投入巨大,據經濟觀察報披露,光搭數字化基礎設施就耗時三年,這對于有超5萬員工、數百家合作企業的銀泰百貨來說,投入巨大,投資額合計超250億港元。
但阿里寧愿虧損93億元,也要出售銀泰,或側面說明銀泰在阿里眼中并不是主業,甚至是“包袱”。
安邦智庫研究員趙至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這一決策意味著,阿里巴巴在戰略發展上告別了“新零售”,減去非核心業務帶來的負擔,轉而聚焦于互聯網公司真正擅長的領域。
九年“新零售”的總結
阿里當年斥巨資打造的“新零售”,核心在于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的先進技術,推進線上線下融合,來提高傳統零售的效率和用戶體驗。以阿里當時的影響力和實力,確實被行業看好,認為其會顛覆中國零售市場。
隨著拼多多、抖音、快手等電商的興起,阿里的競爭對手不止一個京東,阿里的線上優勢被逐漸蠶食。
被阿里寄予厚望的“新零售”,已經成為阿里財報中的“所有其他板塊”,而這一類別中有銀泰百貨、盒馬、高鑫零售等,每一個單列出來都曾經是名震一方的“諸侯”,獨立上市未果的盒馬一度估值達百億美元,高鑫零售高峰時市值近千億港元,如今都被統稱為其他板塊。
劉波認為阿里看似“新零售”戰略失敗了,但可能不是想象中那樣,“表面上看阿里拋售銀泰和高鑫零售都虧了,但本質上看他們都幫了阿里很多,以銀泰為例,銀泰當時手握幾千個知名品牌資源,這些品牌當時根本不愿意和天貓合作,收購銀泰直接為天貓帶來了大量優質品牌,對天貓品牌價值的提升功不可沒。高鑫零售也對阿里在新零售上提供了諸多寶貴的經驗,被出售很正常畢竟阿里也面臨盈利壓力,回歸主業才能確保競爭力。”
從出售銀泰,再拋售高鑫零售,阿里已經逐步和新零售作出切割。短期內“回歸主業”將是阿里的重心,短期內不會再大規模重返線下實體零售。其實不僅僅是切割新零售,阿里甚至在逐步收縮非核心業務的投資,比如退出小鵬汽車、麗人麗妝等,將重心完全偏移至自身主業。
美團京東為何逆勢而上?
和阿里大范圍撤出新零售相比,美團、京東等諸多互聯網巨頭并未收手,反而積極參與即時零售,并展現出了絕佳的發展勢頭,這個融線上線下為一體的場景甚至越來越被王興和劉強東所重視。
目前看來,即時零售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以盒馬、永輝生活為代表的倉店一體模式;二是以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為代表的小前置倉模式以及樸樸超市為代表的大前置倉模式;三是以京東、美團為代表的平臺模式,而京東和美團的平臺模式更讓市場關注。
2022年4月,美團推出“拼好飯”,就提前宣告了外賣業務即將觸及天花板。但這項業務發展迅猛,其用戶覆蓋范圍也從三四線城市迅速蔓延至一二線城市。這款“拼單”點外賣產品,憑借大量10元左右的平價美食迅速俘獲了一大批消費者。吸引了大量的品牌餐飲商家及優質的中小商家加入。根據美團披露的數據,今年三季度,拼好飯的單日峰值訂單已突破900萬單,目前還在繼續增長。
美團CFO陳少暉在財報電話會上披露,預計2024年二季度以及全年,美團閃購訂單量增長將遠高于外賣,甚至是外賣訂單增速的兩倍以上。財報數據也支撐了他的預估,最新的三季報中,美團閃電倉即時零售業務僅次于外賣業務,占據了美團第二大業務位置,當季該業務用戶數和交易頻次均實現雙位數增長。
京東也不甘落后,推出七鮮,打出了“擊穿價真便宜不怕比”的口號,5.9元一只的鮮活乳山生蠔、19.9元買一贈一的黃河口大閘蟹,直擊小象超市和盒馬鮮生。2017年成立的京東七鮮,原本是在對標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大概因為內部發展路徑的權衡,在門店數量和影響力上與盒馬相差甚遠,一直是不溫不火在做。去年9月,京東在“京東秒送”平臺上增設咖啡奶茶專區之舉,也被外界解讀為正式進軍餐飲外賣市場的重要信號。
兩大互聯網巨頭都瞄準了線下的“新零售”。
“美團迫切需要新版圖來反哺運力大軍,同時找到新的定價錨,京東在阿里和拼多多以及抖音等新興電商的夾擊之下,傳統電商前景并不明朗,高品質生鮮驅動的即時零售業務,在人群、消費頻次上,都可以和京東的基本盤互補,在市場和知名度都不算太高的情況下,京東高調殺入,信心的根源還是京東的物流和配送,而美團的即時零售發展的關鍵也同時是幾十萬美團小哥的配送能力”。劉波認為相比阿里的短板,美團和京東在這一塊的優勢較大。
無論美團和京東,都應該從阿里新零售的項目吸取經驗,也更應該從拼多多身上學習,畢竟主流用戶當下最需要的價值是低價。
還是回到開篇那個問題,“新零售”到底還是不是風口?
作 者 |無忌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復制、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