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劇演出 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供圖
“臺上笑是臺下笑,臺上臺下是笑惹笑……”跟隨著梆子聲,手舉木偶人的演員們用地道的孝義方言賦予木偶生命,開啟了對宋元戲本《張協狀元》的演繹。
在山西省孝義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孝義皮影戲和孝義木偶戲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與碗碗腔并稱為“孝義三絕”。
孝義皮影戲源于宋金,興于明清。歷史上,當地村村都有樂樓、社社都鬧秧歌,鼎盛時期有上百個皮影戲班。孝義木偶戲屬杖頭木偶戲,其造型簡潔粗獷,神態靈活生動,機關奇巧,極具北方特色。
作為山西省唯一的皮影木偶藝術專業官方表演團體,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組建于1954年,2013年7月改制為國有獨資性質的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演出有限公司。在小劇場里,“白天木偶作怪,晚上皮影成精”的描述毫不夸張。
國家級非遺孝義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團長劉亞星和團員們是在方寸舞臺間“執掌乾坤”的追夢人。多年來,他們通過守正創新、打造精品,傳承非遺,惠及觀眾,走向市場。
在臺上,木偶人的一動一靜、一顰一笑都栩栩如生。演員們用木偶人表演帽翅功、長綢舞、翎子功、變臉、噴火等高超絕技,指尖對內部機關的每次牽動、旋轉,和演員自身的肢體表演配合都要十分精準。
淋漓盡致的表演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訓練與探索。大型木偶情景劇《偶藝樂園》,是對孝義木偶戲各種特技、絕活的一次集中展示。劇團演員劉亞麗說,其中一個看似簡單的揮舞彩帶的動作,實際上需要演員依靠手腕功,直接托著手桿轉動整個木偶,帶動彩帶飛舞。
學藝之路艱辛漫長,劇團也曾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項技藝,孝義市人民政府與呂梁藝校簽訂皮影木偶碗碗腔后繼人才戰略計劃,于2022年招收第一批學員56人,后續招收皮影木偶表演及制作方向學員30人。同時,劇團演員也積極走進校園,以演出、授課、手工制作實踐課等多種形式開展活動300余次。
“大型情景劇對演員數量有要求,在排練《偶藝樂園》的過程中,我們啟用多名在校學生,為木偶戲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鮮血液?!眲喰钦f。
守正創新,是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守的原則。在恢復《美猴王》《三打白骨精》《八戒戲村姑》《長綢舞》等傳統劇目的同時,也創作了諸如大型木偶情景劇《偶藝樂園》、大型紅色題材木偶劇《戰馬紅旗》等新創劇目,“守”的是傳統技藝,“新”的是表現方式和內容。
劉亞星介紹,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從“被看見”開始。在傳承古老技藝的基礎上,劇團積極將演出與高科技相結合,不斷探索新劇目編創、表演形式、人才培養、木偶制作等,讓傳統文化更符合時代審美。
將木偶戲、皮影戲從幕后搬到臺前是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的創新舉措之一??紤]到觀眾對幕后工作的好奇,劇團采取人偶同臺入戲的表演形式,讓演員們全身心投入,實現人偶合一。同時,相比舊時“扯一塊白布,亮一盞青燈”的簡單布景,劇團在多個新劇目中融匯木偶、碗碗腔、皮影等多種藝術形式,結合聲光電特效,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孝義木偶戲煥發出新的生機。如今,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設有皮影雕刻室、演藝部、木偶道具服裝制作部及多功能展示館等專業部門和功能區。劇團每年完成送戲下鄉、非遺進校園、各類調演200余場,并受邀到多個國家進行交流演出,在“走出去”和“興文化”上深耕不輟。
前不久,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榮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稱號,這份榮譽讓孝義非遺的知名度更加響亮。對劇團來說,亦是對多年堅守與付出的見證,讓全團上下為之振奮。
眼下,隨著春節的臨近,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愈發忙碌。劉亞星說:“下一步,我們計劃結合當地文旅景區的特色創作不同的劇目,力求以更精湛的表演技藝、更出彩的舞臺效果向觀眾展示‘孝義三絕’的獨特魅力,講好孝義故事、山西故事。”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