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楚頌帖》陶刻作品拓片 龐現軍
宜興,古稱陽羨。“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此詩道出了蘇東坡對宜興這方水土的鐘情與向往,他在內心深處已視宜興為第二故鄉,卻久欲卜居宜興未果而成其終身憾事。
蘇東坡一生中曾多次游歷宜興。往來宜興期間,他設帳講學、買田置業、捐玉造橋、寫詩題詞,甚至將其家室子孫安置于此,有意終老此地。究其與宜興結下情緣之由,一是與宜興的蔣之奇、單錫為同科進士,早在瓊林宴上已結下雞黍之約;二是對宜興山水秀美、民風淳樸的認同感。蘇東坡曾稱宜興獨山“此山似蜀”,因而有買田陽羨以度終老之意。蘇東坡在宜興留下了諸多題詠,如《楚頌帖》,此帖可讓人感受到蘇東坡對宜興的喜愛與眷戀,以及對未來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可謂直抒胸臆。蘇東坡有意在有著洞庭之稱的太湖邊上購一小園種植柑橘,惜后因流放遷徙頻繁,此愿未遂。值得一提的是,《楚頌帖》本身還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書法作品。
蘇東坡在宜興所留下的這些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藝術遺產及其精神價值,讓作為宜興人的龐現軍耳濡目染,在藝術道路上自然而然地受其影響。龐現軍于書、畫、刻字、陶刻等藝術領域均頻有心得,作品在全國多有入展、獲獎。于創作之余樂于公益,主事著一方書協工作,傾注于文化藝術的熱忱高漲,組織活動則竭盡所能。蘇東坡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其在文學、書法等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貢獻,不僅在其所處的那個時代里有著非凡的影響力,更深刻地影響著千百年來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傳承。基于此,龐現軍將蘇東坡所書寫的十八通手札在陶板上以碑刻形式呈現,以《陽羨有約——龐現軍〈蘇東坡十八帖〉陶刻作品》為題,輯成一集,無疑為宜興當代紫砂陶刻藝術創作添上了厚實的一筆。
龐現軍《蘇東坡十八帖》陶刻作品,不僅鐫刻了蘇東坡為宜興書寫的《陽羨帖》《橘頌帖》,更遴選了《寒食帖》等諸多名帖。通過這些手札,一方面用陶刻藝術再現了蘇東坡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以宜興獨有的陶刻藝術,講好蘇東坡在宜興的故事,體現了他作為一名無錫市政協委員、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此外,《蘇東坡十八帖》陶刻作品選用紫砂陶作為基材,是傳統書法藝術和現代工藝的完美結合,既體現了古今藝術審美風格的融合,更體現了宜興獨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書法藝術、陶刻藝術書寫和鐫刻美麗宜興。
唐代懷仁將王羲之的墨跡集字成《圣教序》,開創了集字刻帖的先河,對推廣普及“王字”書法起到了巨大作用。宋太宗趙炅命翰林侍書王著摹刻《淳化閣帖》,更是被稱為“法帖之祖”,開后世刻帖風氣之先。宋代以來,摹刻古人墨跡的叢帖很多,除《絳帖》《大觀帖》等名帖,還有很多小而美的佳品,如無錫有《真賞齋帖》《寄暢園法帖》,宜興有《凈云枝藏帖》,這些都反映出書法藝術創變過程中的地域特征,對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龐現軍《蘇東坡十八帖》陶刻作品既沿襲和借鑒了傳統刻帖元素和摹刻手法,又在材料、刀法和展陳形式上作出了大膽的創新探索,頗具意義。
龐現軍用陶刻呈現《蘇東坡十八帖》,其創作樣式不僅為同道和愛好者提供了范本,更推動了書法藝術與紫砂藝術的融合創變。此作品集不僅可用以致敬和紀念蘇東坡,更是對創新性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一次成功的具體實踐。現代社會充滿了變革、發展的機緣和挑戰,因此需要每一位藝術工作者不斷砥礪奮進,不斷提升自我修養,腹有詩書方能氣自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